其次,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将会转变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从改革初期的贫困状态上升至中等收入水平发展中国家,即所谓小康水平。目前正处于从世纪初的整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发展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评测,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顺利,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10年的80.1%,全国及各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的经济总量来看,我国目前的经济规模已经达到改革开放初期的20倍以上。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之后,客观上由于增长的基数效应以及资源约束、环境约束等多方面的原因,增长成本上升,增长速度相对来说比此前会放慢。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提高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率有所放缓,这是一个必须承认的客观事实。尤其像北京、上海等发展水平更高的省市,这一趋势出现的会更早些。按当代国际工业化标准,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全国预计2020年实现工业化),因此作为“后工业化”增长现象之一,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于此前工业化加速期放慢是符合发展的正常逻辑的。2011年,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市中的上海、北京、浙江虽然还保持着较快的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率已经由全国领先转变为排名靠后,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明显回落,而过去增长比较慢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则有明显加速的趋势,尤其是重庆市,在改革开放中前期一直发展较慢,但这几年经济增长提高得非常快,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四川、贵州、陕西、青海、云南等过去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率都排名偏后的地区,现在的GDP增速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从无论从季度还是年度数据看,近些年中国经济增长区域格局的变化都表现得非常明显,发达地区的投资和经济增长率在回落,而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和经济增长率在提升,2011年,我国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21.3%,中部地区增长28.8%,西部地区增长29.2%。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区域间的梯度效应突出,这种增长速度的梯度效应是大国经济可以保持相对更长时期高速增长的重要条件。但是相比较而言,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起点也有很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而且发达地区对整体的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是大于欠发达地区,因此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加速还不能够完全抵销发达地区的增长率回落,这样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如果没有特殊原因,经济增长率就有可能出现由经济发展水平上升而带来的向下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