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济参考网读书频道
第四章 一般关注行业——好公司
上一章我们分析了中长线投资应该重点关注的四大行业,本章将继续分析中长线投资需要一般关注的四个行业。作为证券市场的长期参与者,我们不可能仅关注和投资四个行业的股票,而是需要把关注面适度拓宽,再扩大范围关注一些行业和板块,这样既有利于我们对整个股票市场的把握,又有助于我们成为一个比较全面的投资者。本章选取节能环保、设备制造、能源及信息科技四个行业(节能环保应为“产业”,为方便表述姑作“行业”处理)作为分析和研究的对象。在一般关注行业中也有一些值得投资的好公司,这些好公司要么是处在一个糟糕行业之中,如一些机械设备制造企业;要么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行业,如一些平台式信息科技企业;要么处在一个萧条和衰退的行业之中,如一些具有地域垄断性的传媒企业。通过对一般关注行业的分析,我们力争要找出这些行业中的好公司。 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环保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的综合性新兴产业,涉及领域主要包括垃圾与污水处理、资源综合回收、新能源(核能、风能、太阳能等)、节能照明、节能电池、节能交通工具等,统称为“绿色产业”或“环境产业”。对投资者来说,该产业蕴含着一定的机会。 产业特征分析 进入21 世纪,全球节能环保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支撑产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对节能环保问题也越来越重视,节能环保产品与服务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大,产业空间巨大。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节能环保产业有一些值得关注的亮点和机会。像垃圾与污水处理类企业,一旦与当地政府签订准入协议,这些企业的经营就具有独家垄断和地域垄断的特征,因为一个城市一般只有一家垃圾或污水处理企业,而且这些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一旦建立,搬迁就不那么容易了。而一些高质量的节能产品,如节能灯泡(LED )由于其显著的节能效果,已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所接受,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我国的节能环保产业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包括贷款扶持、税收优惠及产品价格补贴等,相关企业可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特别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节能环保产业,如新能源汽车,政府扶持的力度很大。 节能环保是个新兴产业,同时也是个不成熟的产业,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目前我国的节能环保是个热门产业,凡属热门产业就易出现产能过剩。如近两年对风电与太阳能的投资,已经出现过热的苗头,本来风电与太阳能是政府大力支持的产业,而现在则成了政府警告的对象。一些原材料生产与制造的节能环保企业,有着十分明显的周期性,如在美国上市的太阳能企业无锡尚德,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由于多晶硅价格大幅下滑,导致企业遭遇资金困局。节能环保企业多数创办时间不长,部分企业盲目扩张,负债率高,使得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过低。 节能环保产业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该产业中的部分企业属于公用事业,具有公共服务的性质,如前面提到的垃圾与污水处理企业,由于政府的价格管制,不会让这些独家加地域垄断企业攫取过高的利润。又如,政策性的补贴对企业来说是好事,但政府政策是会变化的,而且常常是易变的。 行业投资建议 节能环保产业巨大的市场空间和需求稳定增长的特征,决定了该产业的投资价值,但在挑选投资对象时一定要精挑细选。那些有着稳定的政府管制环境、专注于核心业务、资产负债表优良的节能环保企业,乃属最佳投资对象。而投资者需要回避的,是那些过度依赖政策性补贴的节能环保企业,对于投资那些技术含量低、毛利率低的节能环保制造类企业也要谨慎。总之,节能环保产业涵盖企业众多,而其中以中小型企业居多,良莠不齐,投资者需仔细辨别,要慧眼识珠。 行业好公司 符合或基本符合条件的公司 A 股市场:桑德环境港股市场:东江环保桑德国际(分拆上市) 相关提示 ◆ 原材料生产及制造类节能环保企业周期性特征明显,产业成熟度低,投资此类股票应谨慎。 ◆ 投资节能环保企业要特别注意政府补贴政策的变化。 设备制造行业 设备制造是在工业原材料的基础上生产增值商品的行业。该行业覆盖面广,主要包括机械设备、电力设备、仪器仪表等子行业。设备制造是一个过度竞争的行业,其中的绝大多数企业仅有短暂、较弱的竞争优势,但也有少数糟糕行业里的好公司,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少有的好公司找出来。 行业特征分析 在设备制造这个包罗万象、过度竞争的行业里,四类企业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可以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胜出: 第一类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这类企业有两个突出特点,要么是拥有细分市场顶尖的技术,其创新产品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产品质量在客户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要么是不但产品质量过硬,而且售后服务也做得好,创出知名品牌,形成了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如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 第二类是各类细分市场的龙头行业。这部分企业或凭借强势品牌,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或形成了市场寡头垄断地位,如荣信股份,其生产的无功补偿装置(SVC),在国内目前仅有两三家企业能够生产,市场占有率高达50% 以上。 第三类是高效率经营企业。设备制造行业特别是传统设备制造行业经营效率非常关键,最终是低成本生产商胜出。特别是在经济下滑时,企业的固定成本变化不大,但销量却大幅下降,这时只有最有效率的生产商才能继续盈利,如格力电器、青岛海尔等。 第四类是进入壁垒高并获得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如军工企业和一些大型国有垄断制造企业。在这个没有完全市场化的领域,没有经营许可证就没有生产资格,因而此类企业多数都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如大型电力设备制造商东方电气等。 设备制造行业的劣势主要是周期性问题。该行业生产的都是工业产品,而工业类产品是受经济周期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如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除极个别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弹性小的工业用品外(如与智能电网相关的产品),大多数设备制造企业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设备制造行业的劣势还表现在市场过度竞争、毛利率低、资本性支出大、企业负债率高等方面。投资设备制造企业,对企业的负债率要仔细审视,一般来说,负债率超过总资产的1/3 即为警示信号,超过2/3 对企业来说即是一种危险征兆。 行业投资建议 传统设备制造行业值得投资的企业不多,但是就像泼洗澡水时不能把孩子一起倒掉,同样不能否定所有传统设备制造行业。像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格力电器等,都是传统制造业中的明星企业,给投资者带来了可观的回报。高端设备制造业则相对值得投资一些,但由于技术的易变性和市场的快速变化,即便是对此类企业也不宜采用“买了即忘”的投资策略。 总的来说,设备制造行业中的绝大多数企业都不宜作中长线投资,仅有极少数的杰出企业值得中长线持有。 行业好公司 符合或基本符合条件的公司 A 股市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东方电气港股市场:中联重科东方电气三一国际(分拆上市) 相关提示 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优秀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上市以来的确给投资者带来很多倍的回报,但过山车式的股价波动特点令中长线投资者心有余悸。 能源行业 传统的能源行业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种类及其相关产业。石油天然气行业的上游是开采企业,中游是输油输气管线企业,下游是炼油厂和加油站。城市燃气则覆盖了石油天然气行业的中游和下游产业,具有公用事业及日常消费品的一般特征。石油天然气是个大产业,有众多为石油公司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煤炭行业具有与石油天然气类似的行业特征,但其综合竞争优势不如石油天然气行业,本书不再另辟章节予以讨论。 行业特征分析 石油与天然气都是天然资源,均是大自然的恩赐,今后仍可开采许多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无法取代的主流能源。现代人对于能源的需求逐年递增,能源价格长期处于上升趋势。根据《投资者的未来》作者杰里米?J. 西格尔教授的研究,大型石油公司都有长期盈利的历史,并且属于最值得投资的三大行业之一。 西格尔教授研究的是美国能源行业的情况,而我国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我国的三大石油公司均属国有企业,享有寡头垄断的地位。这些企业关系国计民生,既享有寡头垄断的优势,又负有国有企业的责任。城市燃气是天然气行业的中下游产业,经营城市燃气的企业国有与民营并存,这些企业一旦进入一个城市,就形成了独家地域性垄断,因为一个城市通常只允许一家燃气公司经营。石油天然气服务企业数量众多,规模不等,其中也不乏优秀企业。 能源行业最大的负面特征是周期性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能源价格反映了全球能源供求关系,能源价格不是某个国家和经济组织能完全左右得了的。能源价格的巨大波动性给投资能源股带来了困难。石油价格2007 年最高点达到每桶150 多美元,而2008 年最低点是每桶20 多美元,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波动幅度如此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总的来说,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仍然偏低。我国的三大石油公司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在2007 年下半年石油价格高峰期,我国的石油价格与国际油价形成巨大的差价,令三大石油公司的年度盈利受到很大影响,这说明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企业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企业。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城市燃气企业在进入拟开发城市时,常常要面对地方政府的“竹杠”。与石油天然气企业相比,石油天然气服务企业的周期性有过之无不及,因为遇到油价不景气的年份,首先砍掉的就是外部服务项目。 行业投资建议 投资能源行业股票,一是要在能源产业链中选取最赚钱的那部分企业进行投资,如中游输油输气管线企业和下游的油气分销企业;二是在石油价格波动的周期性低点,在多数投资者因恐慌而避之不及时买入,巴菲特投资中石油就是这么干的;三是知道何时卖出,能源股一般不宜长期持有,至多是一种中线投资品种,要按照投资周期性股票的策略去投资能源股。 行业好公司 符合或基本符合条件的公司 A 股市场:暂无港股市场:中国海洋石油昆仑能源华润燃气新奥能源 相关提示 ◆ 石油天然气价格具有典型的周期性特征,并且在我国还是政府价格管制的对象。 ◆ 大型国有石油企业尽管处在寡头垄断地位,但其内部经营机制缺乏活力。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