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城里的“远方”自己的“诗”
——三个川西乡村的产业振兴“生意经”
2018-07-06 作者: 记者 叶含勇 李倩薇/成都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对于广大乡村而言,怎样才能把城里的“远方”过成自己的“诗”?

  在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川西成都平原,农民对产业发展的探索体现出了一种接地气、重市场、懂生活的典型特征。从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成都市郫都区农科村,到全国首个乡村旅游4A级风景旅游区成都锦江区“五朵金花”,再到现今“百花齐放”遍布成都乡村的产业振兴热潮,无不如此。

  记者从人才引进、文化传承、产业创新等角度,在川西平原遴选了3个较有特色的小村落,一探产业兴村的精彩演绎。

成都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竹里”鸟瞰图。资料照片

  明月村,新老村民的理想村

  仲夏雨后,又来明月村。沿着通村入户的沥青路,掩映在雷竹和松林间的农舍、陶艺、染坊、餐馆渐次入眼。村党总支书记高光坤家的“高院”就点缀其间。

  主人不在,“高院”却开着。步入其间,乍看是典型的黛瓦土墙川西农家院。不过,土墙明显改造过,嵌入其中的瓦花和木窗格,既美观又通透;墙也只有半人多高,站到墙边,里外风光净收眼底;墙边院内都是寻常农耕老物件,以及桂花、兰草等常见花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后呈现出来的,既古朴又美观。

  村委会主任吴俊江告诉记者,这院子是老高请“新村民”设计的。“我家的房子也正在装修,请了建筑设计院专家帮忙,装修风格是典型的川西乡村风情”。

  吴俊江是明月村第一个创办农家乐的人。谈到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吴俊江说,一是民居风貌,几年前都在建钢筋混凝土房子,现在多用木、砖、石等本土建材,把明月村原有的风貌保留下来了;二是村民的观念有了明显变化,以前为了生存,现在为了生活。

  “这一切,都要感谢‘新村民’。”吴俊江提到的“新村民”,就是从前些年开始陆续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大咖小鲜”,涉及制陶、扎染、规划、设计、建造、诗歌、艺术、乡建等几十领域100多号人,长期驻村的就有20多人。

  “新村民”的到来,陆续开展的农房改造、传统扎染、陶瓷烧制、乡村酒吧、民宿旅游以及多彩的文艺活动,让这个偏远的西部乡村蜚声海内外,同时也燃起了当地村民的参与热情。据吴俊江统计,明月村现有餐饮、陶艺、民宿、染布等44个经济实体中,当地村民就开了27个,年收入高的能达到三四十万元。

  明月村是距离蒲江县城最远的村子之一,浦江县是距离成都市中心最偏远的县份之一。这么偏僻的乡村,为什么能汇聚那么多人才?

  跨过明月村的田埂,就到了我国古代重要的陶瓷产地——成都邛崃市。明月村有两座古窑,采用的也是邛窑烧造技艺,明月窑使用至今。2012年底,有位女企业家相中了明月窑,计划投资2.4亿元打造“明月国际陶艺村”,把蒲江的陶、茶、竹等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发展创意旅游,提升新乡村建设水平。

  随后,蒲江县成立了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工作组,提出依托本土陶艺文化,打造国内外知名的“陶艺村”;以旅游合作社为主体,以文创产业为支撑,实现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农民增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和谐统一。

  作为项目工作组的重要成员之一,2014年就从北京回到家乡的陈奇,在明月村扎根至今,用满满的正能量,在新老村民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和融合的桥梁,人称“奇村长”。她认为明月村有四点最吸引人:大地景观不错;发展思路让人向往;村民勤劳淳朴热情;政府工作效率高服务好。

  项目工作组顾问徐耘进一步解释了明月村的发展思路:过去大多数新乡村建设都是在做旅游,关注点在游客,新老村民没有主人翁感觉。而明月村的发展思路是遵循“安居、乐业、家园”的理念,让热爱田园生活的新村民带着多元业态进村来,让老村民守在自己的家园也能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

  成都知名文化餐厅品牌“樱园”的主人熊英正在明月村建设她的乡村产业综合体——“明月樱园”。在她看来,明月村项目还有一个很吸引人的地方是,新村民都是小项目入驻,散点式分布,不是大集团大制作,这种模式能激发每一个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让明月村项目有了丰富的个性,能吸引更多人过来。

  这么多人来了,与当地村民如何相处?“新村民可能会增加这里的价值,但不应该总想着去改变什么,应该是大家一起来创造一些东西。”熊英说,她的综合体建成后,将重点考虑与村民融合发展:“樱园”特色是酿果酒、制作风味小吃,村里的猕猴桃、柑橘、松芽、松花、雷竹笋、土猪肉都是上好的原材料。

  自从把自己的“成都蜀山窑陶瓷艺术博物馆”搬进明月村的一栋民居,陶艺大师李清的创作思路也有所调整,他说:“原来以自己的作品为主,现在想的是如何把这些资源用到村民身上,用到明月村的建设中。”

  进驻明月村3年多来,李清的团队针对村民开展了上百期免费陶艺教学课程,“一开始来接受培训的村民不多,但现在扶老携幼来参加培训的村民,每次都有上百人”。李清说,他正在实施作坊进家庭的计划——以家庭为单位创意制作,由蜀山窑统一烧造,以合作社为连接,把小生产接入大市场。

  竹艺村:以“竹”兴产业 以“艺”聚人气

  6月22日,在距离成都市区一个小时车程外的崇州市道明镇永乐村,村民胡思成一大早就来到一家竹制品厂编织手工艺品,60岁的他靠自己的手艺每天能挣100多元手工费。而在不远的竹艺村,“∞”形建筑“竹里”更是成了网红建筑,圈粉无数,众多市民和游客慕名而来。

  在5月份开幕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来自成都乡村的建筑“竹里”走进了这一全球建筑界最受瞩目的学术展会。“竹里”由同济大学袁烽教授设计,建筑俯瞰形同数学符号“∞”(无穷大)。

  “林下竹桌茶一杯,青山苍翠、田野芬芳、鸟语蝉鸣。这里是一处实现‘情怀’的好地方。”遵生小院的主人冯玮是竹艺村招募的第一批“新村民”,她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中的生活美学,传播健康有趣生活方式”。在第一批“新村民”中,还有青年诗人马嘶创办的三径书院,把书院开到乡村里,打造一个涵盖图书阅读、放翁讲堂、乡村学堂多种内容的文化平台。一庐艺术总监、“新村民”韩冷,不仅策划了2018“道明竹艺村艺术季”,还带来一位德国艺术家一起入驻竹艺村,让她成为第一个“老外新村民”。

  “要成为竹艺村‘新村民’并不容易,他们要有艺术家的眼睛、人文者的心、经营者的脑,能将乡村与艺术和谐融合。”竹艺村名誉村长、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张永超说,这些“自带流量”的“新村民”给竹艺村带来了日益高涨的人气,也为原住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改变。

  在刚过去的端午假期,村民张玉秀经营的农家乐比去年生意好了四五倍,“人多的都坐不下。”张玉秀笑得合不拢嘴。改变更在于潜移默化,“现在村民更注重个人卫生和爱护公共环境了,很多闲着在家的老年人开始主动参与乡村治理,很多村民主动帮助‘新村民’融入当地环境。”竹艺村党支部书记方科说。

  除了艺术之外,传统产业的振兴也是竹艺村的重要任务。

  竹艺村位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所在地——崇州道明镇,传统的竹编手艺在这里世代传承。

  为振兴竹编产业,崇州市与中央美院等知名高校合作,共同提升设计水平。丁春梅、杨隆梅等新生代传承人在中央美院学习后回村里带起一批后起之秀,他们设计的竹编女士手袋、竹编装饰的茶具、艺术品等等销量非常好,来竹艺村参观求购的客人接踵而至。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纷纷回到村里,干起了竹编的老本行。

  道明镇还成立了竹编协会,其主推的“丁知竹”“继军” 等品牌已远销美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协会带动慈竹种植农户2000余户, 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年;带动竹编从业人员就业5000余人,实现人均增收9000元/年。

  三河村:乡村里的足球赛和音乐会

  6月14日,在成都新都区斑竹园镇三河村,一年一度的宝柚杯足球联赛启动,这次赛事共接到121支球队报名,最终来自成都各区县以及邻市德阳等地区的32支球队入围小组资格赛。所有赛事都是在村里自筹自建的两个标准化足球场进行,有较完善的灯光、排水设施,有简易的看台和更衣室,是成都农村第一座七人制足球场。

  “现在三河村作为‘成都足球第一村’的名片已经打响了,远至外市的球队都经常慕名前来‘切磋’。”一身运动装扮的三河村足球队左边前卫、“80后”村支部书记谭杰告诉记者。

  2013年,南京农业大学毕业的谭杰当选为三河村村支书。由于离城区较近,村里的年轻人多,热爱足球运动的人也不少,于是,2013年,三河村成立了农民足球俱乐部,这也是成都市第一个完成正式注册的农民足球俱乐部。俱乐部成立后,大家痛感训练条件不足,于是萌发了自建足球场的念头。

  “本来预计花费10万元就能建好,真正做起来才发现弄个足球场可没那么简单,排水系统、草坪、灯光及后期费用,全部预算接近50万元。”谭杰说,对一个村而言,50万元不是一笔小钱,足球场还建不建?这个问题拿到了村民议事会上讨论,最终的结论是继续建,“我们农民不是只有踢坝坝足球的命”。

  通过村集体资金、财政支持、社会资本多方投入,2015年,以村委会为法人代表的三河村天然草坪足球场建好了。2016年,村里又建了第二个塑胶草坪足球场。

  除了足球,背靠着四川音乐学院的资源,三河村正在规划“音乐文创村”,打造三河村的又一张“名片”。今年6月10日,村里的乡村咖啡馆还迎来了某大型音乐节目四川赛区的半决赛。“我们最终是想把三河村打造成集体育休闲、音乐文创、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公园或田园综合体。”谭杰说。

  围绕着音乐和足球带来的人气,村里建起了足球餐厅、农产品超市、垂钓场、农家乐、休闲农场、现代民宿,村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不断增长。2017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较4年前增长了6000元,全村吸引的社会资本从4年前的200万元增长到1000万元。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涨声一片 制造企业感受“多重压力”

涨声一片 制造企业感受“多重压力”

此轮上涨既受国际经济周期变化等外部因素影响,也有去产能、环保力度加大等因素影响,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上依然缺乏主导权。

·江苏太仓森茂汽车城变身住宅楼

以改革引领汾酒复兴之路

以改革引领汾酒复兴之路

一纸“军令状”拉开了汾酒集团改革的序幕,也让李秋喜成了山西国企改革的“红人”。

·吴忠仪表:败而不馁 绝处终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