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日本宏观经济形势在首相安倍晋三政府的所谓“安倍经济学”下呈现出复苏增强态势,同时,副作用随之显现,其长期正面效果受到广泛质疑。
去年12月上台以来,安倍推出以“大胆的金融政策,灵活的货币政策,有力的经济增长战略”为三大支柱的所谓“安倍经济学”。今年1月15日,日本政府通过补充预算案出台超过10万亿日元(约994亿美元)的紧急经济对策。4月4日,日本央行宣布超宽松货币政策,决定两年内将基础货币扩大一倍。6月14日,安倍政府正式出台以放松行政管制、刺激民间投资为重心的经济增长新战略。至此,“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已全部射出。
近期数据亮丽
从最新公布的数据看,“安倍经济学”对日本经济的提振效果可谓立竿见影。6月10日,日本内阁府公布的修正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增长4.1%,高于此前3.5%的初步预测。对于长期低迷的日本经济来说,这已堪称“高增长”。
其他一些主要经济指标看起来也很亮丽:5月日本工矿业生产指数环比上升0.2%,为连续4个月上升;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0.8%,是5个月来首现同比增长;新开工住宅数量同比增14.5%,为连续9个月增长。
日本央行7月1日公布的企业短期经济观测调查(日银短观)显示,6月日本制造业大企业信心指数比上次调查上升12点,也是2011年9月以来首次出现正值。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发布的经济展望报告中,将今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上调到1.6%。而前不久,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预测,2013年度日本GDP增长有望达到2.6%。
副作用呈现
迄今,“安倍经济学”最直观的效果体现在日元大幅贬值和股市大幅上涨。从去年12月安倍上台以来,日元贬值幅度超过20%,股市上涨约70%。
日元贬值和股票市值飙升对日本企业业绩的提振效果明显,东京证券交易所一板上市公司公布的上财年决算财报中,超过七成企业上调了经营利润。受益于日元贬值和美国市场好转,5月日本出口额同比增10.1%。第一季度,日本个人消费需求旺盛,部分也归功于股市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
不过,“安倍经济学”的副作用正在开始呈现。
首先,超宽松货币政策加剧了市场波动。5月23日,东京日经股指大跌超千点,拉开了日本股市连续大起大落的序幕;日本央行通过大量购入国债压低长期国债收益率的预期未能实现;日元汇率则明显受到美联储为主的海外央行政策和海外投资者心理的影响。
其次,“安倍经济学”未能惠及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6月“日银短观”显示,在大企业信心高涨同时,中小企业信心指数仍在负值徘徊。富裕阶层享受到股票、地产升值带来的财富效应,工薪阶层则尚未看到薪水提高的可能。
此外,食品、日用品等进口物价上涨明显,加大了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普通消费者的生活负担。
可持续性存疑
随着市场动荡和经济变调,对“安倍经济学”的质疑声不断响起。
首先,对于日本央行提出的两年内实现2%的通胀目标,大多数日本经济学者持怀疑态度。有“日元先生”之称的原大藏省财务官榊原英资不久前就表示,这一目标基本只是“梦想”,这意味着超宽松货币政策将持续更长一段时期。早稻田大学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则指出,超宽松货币政策吸引了大量海外投机资金涌入,但并没有吸引到投资资金。
而对于安倍政府的大规模财政刺激方案,市场则担心将导致日本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据日本政府估算,年底前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将高达约250%。财政刺激计划以及日本政府正在探讨的企业投资减税,可能让公共财政更加入不敷出。
对于安倍政府出台的经济增长战略中的众多宏大目标,许多人也怀疑其可行性。过去十多年,日本历届政府反复出台经济增长战略,许多对策是老生常谈,成果有限。安倍政府这次提出的增长战略中,在许多敏感领域,同样未能真正切入痛处。
消费税率上调也给“安倍经济学”提出难题。日本政府预计将于10月决定是否在明年4月启动第一轮消费税率上调,即从现在的5%上调至8%。安倍经济智囊浜田宏一已经建议,为避免“安倍经济学”中途夭折,不妨推迟上调消费税率。但暂缓上调消费税率将严重损害市场对日本国债和财政重建的信心,风险同样巨大。
海外经济动向是“安倍经济学”面临的另一大风险。从近期市场动态看,美国、中国的市场动态以及美联储政策动向一有风吹草动,日本金融市场就出现大幅波动。
日本瑞穗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高田创指出,“安倍经济学”很大程度是在借美国经济复苏的“东风”,如果美国经济和金融政策变异,日本不可避免会受到冲击。此外,高田创强调,7月份参议院选举后,安倍政府能否继续专注于经济课题、而不是修宪等政治课题,以及安倍能否管理好与亚洲邻国的关系,也是市场关注的政策风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