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5月23日以来日本股市的连续暴跌并不意味着安倍经济学的全然失败,毕竟经济政策从制定到执行再到见效是个需要时间的过程。但必须承认,安倍政府已陷入其再度执政以来最大的信任危机之中,安倍经济学也面临着经济政策史上前所未有的尴尬:尚未成型就饱受非议、甚至可能由此胎死腹中。也许现在还未到断言安倍经济学最终成败之时候,但从今年以来安倍经济学的运行轨迹、特别是日股暴跌后的政策应对来看,安倍政府未能力挽狂澜的短期表现已足以留下一些引人深思的政策教训。具体说来,就是要处理好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短期目标和长期愿景,经济政策和社会心理,政策冲突和政策搭配等多方面之间的关系。 前天,安倍公布了万众瞩目的结构性增长政策,但市场却不为所动,短暂回升之后迅速逆转回跌,当天日经225指数收盘暴挫3.83%。安倍射出的“第三支箭”未中市场靶心。安倍的讲话听上去很美,几乎面面俱到,但“Everything
is
nothing”,太过宽泛必然缺乏政策聚力,太过宏大必然缺乏政策细节。纵观安倍上台以来的表现,在政策宣示过程中混杂目标与措施是其一贯做法,而且无论是1月的财政支出政策还是4月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都借由这种做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日本通胀预期开始形成、经济信心有所恢复、产能利用有所上升、居民风险偏好也明显增强,但这种做法在公布第三支箭时却未得市场待见,根本原因在于,同步提出的政策目标与政策措施要具有关联性、互助性,才能产生彼此强化的共振作用。应该说,安倍经济学前两支箭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是相互支持的,但第三支箭的政策目标却过于空洞,诸如10年内实现2%的实际GDP增长、提高人均收入150万日元等,都没有足够有针对性的、有执行计划的政策措施相匹配,在这种情况下,政策目标越宏伟,其与政策措施的割裂就越深,政策制定者内心的无力就越醒目,市场对全盘政策的信任度也就越低。 自5月23日以来,日股连续9个交易日中有5天单日跌幅超过3%,这意味着市场对安倍的近期表现始终处于失望状态。股市暴跌追根究底是短期市场震荡,安倍的危机应对理应将重点放在处理短期问题上,提出可行可信的短期政策目标,稳定市场情绪,化解短期风险,但安倍却在万众期待之际给出了一系列不痛不痒的长期愿景。结合日本现状,安倍经济学若想获得成功,一个理想的演化路径是:7月之前,借助强有力的政策宣示促成社会心理的转变,消灭长期通缩的心理梦魇;7月,顺势拿下参议院选举,结束日本跛行政治格局,为长期结构性增长策略的提出和实施扫平制度性障碍;7月之后,借助前期宽松财政和宽松货币政策效果的滞后显现,在复苏势头初步确定的背景下拿出针对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企业缺乏柔软度等结构性问题的长期增长政策,为日本经济的可持续复苏奠定基础。面对出人意料的股市暴跌,安倍似乎有些乱了阵脚,在政局未稳之前就高调公布长期政策,而不是对美日同时出现的国债收益率上行、日本央行政策有效性和股市暴跌的技术性内涵做出清晰解释,确定维护市场稳定的短期目标,结果自然是市场以脚投票。 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融合由来已久,但从没有像安倍经济学和安倍心理学这样相生共存、荣辱与共。此前,政策研究领域包容社会心理学最著名的例子是所谓的“动态不一致性”,即政策制定者可借由政策实际力度与之前承诺的差异,实现更显著的政策效果。某种程度上看,这种颇具影响力的传统观点倾向于利用政策制定者的信息优势,通过适度降低政策透明度来达到“政策超预期”的效果。格林斯潘等政策制定者曾经常践行这种理论,借由“出其不意”的政策达到调控目标。但危机之后的全球政策调控新经历,尤其是安倍最新的政策试验表明,社会心理学对政策效果的影响远远超过现有理论所理解的范围,政策制定者利用信息获得的短期收益可能会远远小于其丧失社会信任所付出的长期代价。特别对于危机后的经济政策而言,政策信心维护和社会心理引导的作用非常关键。安倍在重任首相之后的社会心理引导本已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未能及时澄清日本国债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异变现象,致使社会心理突然逆转,对安倍经济学的担忧和质疑明显超出理性水平,金融市场甚至出现“悲观预期自我实现”的不利趋势,这与其说是安倍经济学的失败,不如说是安倍心理学的失败。 经济世界的真实性就在于,它永远都不是一个“Other
things being
equal(其他条件不变)”的单纯世界。单个经济政策的影响都是复杂、多元,多个经济政策的整体影响更是相互交错,政策冲突不可避免,政策搭配则不可或缺。危机后的开放经济体面临的政策冲突更趋复杂,首先是政策效果在同一变量上叠加造成的矛盾冲突。最明显的例子是国债收益率,安倍经济学试图激发通胀预期以改变长期通缩状态,并提升日本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以刺激长期投资,这两项内容都会引发国债收益率的短期上行,而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压低国债收益率以降低投资成本,这种情况下,安倍经济学不同内容对国债收益率的施力方向是不一样的,国债收益率的上升既可被理解成某一部分安倍经济学获得成效,也可被理解成另一部分安倍经济学未达效果。其次是政策效果在过多变量上分散造成的矛盾冲突。有效政策搭配的一个拇指法则就是目标数量不能大于工具数量,目标过于宽泛的政策组合往往收效甚微。此外,政策过于分散往往会导致市场对政府干预能力的担忧,例如6月5日安倍公布的政策中,就有大比例提高公用设施资本支出等内容,这与日本债务风险上升、政府财力捉襟见肘的现状存在矛盾。再者,政策效果外溢性造成的矛盾冲突。作为开放国家,日本经济刺激计划难免包含鼓励出口的内容,而安倍经济学的内视性更为明显,甚至引发了其他国家的关切,激发了全球货币战的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