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消费”公开能否遏制“糊涂账”?
2011-03-13   作者:伍晓阳 程义峰 黄深钢(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来源:新华网
 
【字号

  过高的行政成本,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今年两会上传递出信息:中央预算部门将率先晒“三公消费”账单,让公众有了新期待。
  从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公消费”零增长,到中央财政“三公”支出将公开,反映出政府部门及时回应公众关切。代表委员表示,“三公消费”要公开透明,要接受群众监督,多管齐下才能遏制行政开支中的过多过滥现象。

  “三公消费”要透明 公开只是第一步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介绍,他本人8年来一直开着私车上下班,每个月领取1000元补贴,每年可节省公车支出约8万。少用一辆公车一年能省几万元,全国所有公车花销之巨可见一斑。
  “三公消费”全国每年花了多少钱?对这个备受公众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确切答案。
  2009年,广州市财政局在网上公开当年114个部门的预算;2010年,国土资源部在中央部委率先公布部门预算……越来越多的地方和部门公开“晒账本”,预算公开已然成为大趋势。
  财政部新闻发言人戴柏华8日表示,今年将公开2011年中央预算部门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的经费预算。还将指导和推进地方预算、决算公开,人们所期望的政府预算公开将不再遥远。
  “中央预算部门公开‘三公消费’,是我国预算公开的一大进步,体现了中央建设廉洁政府的决心。”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财政厅厅长陈秋生评论说,“纳税人有权知道政府把钱花在了哪里,公务接待花得合不合理。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信息公开是重要前提,也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政府公信力的关键所在。”
  “经过批准的财政预算,凡是不涉密的都应当公开。”全国人大代表傅企平指出,事实上,2008年起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就明确规定,财政预算、决算报告等政府信息应重点公开。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预算公开加快推进,但离条例规定还有明显差距,公众期望政府预算公开来得更快一些。
  一些代表委员呼吁,“三公消费”不能再是“糊涂账”。中央部门“三公消费”预算公开之后,地方各级政府和各部门也要及时跟进。

  “预算账单”要明白 通俗易懂是关键

  去年全国两会后,财政部向社会公布了12张中央财政预算表,74个部委和一些地方政府也进行了预算公开。然而在所有公开的预算中,笼统的分类使人们看财政账单如“雾里看花”,“三公消费”更是难觅踪影。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预算公开只是第一步。政府预算的改革目标是建立公共预算,这就要求公众不仅对预算支出有知情权,还要有参与权和监督权;不仅要知道政府的钱花到哪里去了,还要能评头论足。
  “看懂政府预算并不难,关键是想不想让人看清楚。现在公布的预算感觉太‘粗线条’。”傅企平代表说,比如,水利投入支出会列出一个总数字,但“水利概念很大,治理大江大河是水利,农村修灌渠也是水利。数字背后到底有哪些细目内容无从知晓。”
  “三公消费”要公开,关键是公布的科目要细化,而不是笼统类别。叶青代表认为,我国预算科目共设“类、款、项、目”四个级别,此前公布的预算报告多数公布到“类”和“款”,具体的行政开支从中看不出来,对每项支出花了多少钱不能一目了然,合不合理更无从判断。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认为,“预算账单”要明白易懂,一是要推进预算精细化和科学化,防止随意变更;二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没有纳入预算的绝不支出,减少花钱的随意性;三是加强财务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责。

  铺张浪费要遏制 配套改革要跟进

  单位食堂招待一天吃掉13万元,一个月招待费超过200万元,一年招待费高达1200多万元……谈起被曝光的广东省汕尾市烟草专卖局的“天价吃喝账”现象,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台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少仙指出,这些消费属“三公支出”,但背后反映的是行政开支的大手大脚。
  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三公消费”原则上零增长。针对时下一些地方频频出现的天价吃喝、豪华采购现象,一些代表委员呼吁,要实现“零增长”目标,必须刹住奢侈浪费之风。
  “用公家的钱就不心疼?”薛少仙认为,要让“三公消费”实现零增长,就应切实降低行政成本,不合理开支要砍掉,不能让“三公支出”成为一个筐,什么消费都往里装。
  全国人大代表陈秋生提出,降低不必要的“三公消费”,“严格预算管理是第一道关,‘三公消费’不能随意挪用挤占其他事项的预算支出。与此同时,还应全面治理‘小金库’,杜绝资金在预算外运行。党政机关经营性资产剥离要彻底,从根本上消除产生‘小金库’的土壤。”
  “修订预算法,已经列为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重点。”薛少仙代表认为,预算制度的修订和完善,意味着国家将进一步把好全国财政支出的“总闸门”,拧紧公务消费的“水龙头”。遏制铺张浪费,不仅需要财政预算支出的公开透明,还要健全有关制度的监督体系,发挥人民群众和媒体的监督力量。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三公经费”须细化公开内容 2011-03-10
· 何清华委员:要像禁止酒驾一样狠治不当"三公消费" 2011-03-09
· 公开“三公支出”更是决心问题 2011-03-08
· “三公”经费零增长是加快预算改革的新起点 2011-03-07
· 经济参考报报道:国美董事会连发三公告回击黄光裕 2010-09-17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荣融炒炒股·[思想]叶建平:促进消费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