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有药方明确指向公务车改革,公务车究竟会给城市交通带来哪些影响?《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王小丫):这里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观察》,欢迎各位的收看。北京时常发生的大堵车使舆论的焦点对准了这一类城市的堵车的问题。最近包括几位国务院参事在内的专家也就缓解大城市拥堵的问题,提出了很有针对性的一些建议,缓解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药方不能只针对于私家车等社会车辆,公务车同样也应该担当起责任,那么公务车改革,到底如何进行?公务车改革对于交通拥堵到底能够起到多大的缓解和治理作用呢?今天我们将就此展开评论。
今天的两位评论员,一位是霍德明,一位是刘戈,同时请大家通过下面的方式来参与我们的互动,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相关的一些新闻背景。
近来,北京等大城市的堵车现象,再度成为民众热议的焦点。9月17号中秋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一场小雨就让整个北京的城市交通陷入爆堵。当天晚高峰拥堵路段峰值,超过140条,有网友形容,其情形堪比2001年“127”雪后大堵塞。
再看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堵车更是让人们体会到进入了一种常态。早晨7点左右,记者体验,北京的莲石路,从西五环到西四环,不到5公里的路程,走了45分钟。
记者:你今天早上几点就出来了? 北京市民1:6点半。
记者:一步步往前挪吗? 北京市民1:就这么慢呗。刚才那更堵,现在还好点。
北京市民2:特别堵吧,今天,不知道为什么,可能4和9的原因吧。
记者随机录了一段,交通广播的路况信息,听的最多的也是一个“堵”字。
交通广播录音::“5065”说,“京港澳进京史无前例的堵”;“9055”说,“京港澳出京方向,刚从良乡上高速,就开始堵车了”;“6599”说“京港澳这是怎么了,堵得我都不知道在哪儿了。
出租车司机:今天早上7点拉的活,头一个活有20公里吧,平常时间有40分钟就到了,今天不到两个小时,非常的堵。
10月中旬,负责编纂《北京交通“十二五规划”》的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请来五位国务院参事,为交通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北京的交通问题,正处在风口浪尖上,国务院参事石定寰开门见山,点出了北京市交通所处的形势。
国务院参事郭廷结指出,北京未来5年,一定要控制小汽车消费,考虑采取出台车位占用费,禁止单位向私家车提供免费车位等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到2015年,争取中心城公交出行比例达到45%以上,小汽车出行比例控制在30%以内。
专家建议,引发民众讨论。
新华社文章则指出,值得关注的是,缓解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药方不能只针对私家车等社会车辆,公车改革,绝不能成为治理的死角,在拥堵话题升温的当下,围绕公车的话题,也在升温。
主持人:我知道两位评论员都是开车来上班,那在你们的这个经历当中,堵车最让你们堵心的一次是怎样的?
霍德明:我想大概就在中秋节前后,我还特别记得,那天礼拜五晚上,从学校到我那个地方,吃饭的地方,晚上,一般15分钟,而且我还记得三环跟四环之间的一个,算是平常没有什么人走的路,那天晚上整整让我开了一个半小时的车,其实以前的感觉,北京市它是平常堵,而且平常是上下班时间,比如说早上7点钟到10点钟最多了,下午大概4点到7点钟。
刘戈:对,高峰时候的多。
霍德明:这段时间,你知道吗,我特别有很强烈的感应,比如说过年的时候超级不堵的,相对讲起来,北京在平常时间,随时都在堵,也许得讲说,现在已经没有所谓高峰期了,应该讲说,什么时间不堵啊。
主持人:基本上没有不堵吧。 霍德明:大概没有不堵的时间。
主持人:这够堵心的。
刘戈:我平时因为离单位比较近,所以在西面这一段感觉并不那么强烈,然后我就以我自己行程这样一个判断,结果出了一次亏,就是去机场的时候,然后我按照以前这样一种判断,来估计这个时间,结果一下就耽误了班机,等我去机场的时候,飞机已经起飞了,这大概是在两三个星期以前发生的事情。最近几个月来,这种堵的现象,开始明显严重,因为现在车的增加的速度,超出以前的速度。
主持人:增长的速度太快了。
刘戈:对对,每天有两千多辆的车新加入到我们这个滚滚“洪流”里面去,那么以前从1978年到1988年,从10万辆增加到40多万辆,从1988年到1998年又从40多万辆增加到130多万辆,从1998年到2008年增加到130多万辆,那么这样的一个速度,它基本上是差不多是三年,10年增加三倍这样的速度,但是我觉得最近一年来,车的增长速度明显要快于以前的速度,就是我们现在道路虽然畅通了很多,道路的面积增加了很多,但是赶不上车的速度,这是一个核心的矛盾。但是在这里面还是有很多比如说,如果车多的情况下,要是如果我们减少它的一部分出行,那么也是对于减少拥堵有作用的。
主持人:不过现在已经开始限行了嘛。
刘戈:对。现在很多专家提到要限制私家车的使用,那么比如提高它的行车费用等等这样的一些措施,那么大家现在就提出来另外一个问题,那么公车呢?那么现在就我们的感觉来说,公车其实在整个交通道路的流量里面占的比例还是很大的。
主持人:其实在大城市里生活这个时间成本也是蛮高的,我在想很多人都有这种同感。我们来看看今天参与的这些朋友,这位朋友说“如果没有硬性的政策的话,那么私家车的增加,公车呢同时,公家的车也同时在增加,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迟早有一天各个城市的交通一遇大事件就会瘫痪,私家车在管理,公务车也应该是势在必行,这个改革必须加强管理和监督。”
再来看一下另外一位朋友,他是通过视频跟我们连线的,喂,请问你在哪里?
网友:我现在在深圳。
主持人:深圳,看来这个深圳也应该是跟北京一样,堵车吧?
网友:堵得也比较厉害。
主持人:堵得也比较厉害,因为大城市这个是通病,那你对这个原因的梳理你怎么看?刚才我们谈到了私家车,也谈到了公务车,这个社会车辆等等这一切,你觉得拥堵的原因是什么?或者治理的最重要的办法是什么?
网友:我觉得作为公车来说,个人在节假日和国家法定假期也经常看见一些公务车出入一些景点和景区,我觉得作为国家公车人员来,更应该作为表率作用,作为公车真正为公事服务,不要让公车泛滥使用,为城市的拥堵做贡献。公车的改革,我觉得主要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公车使用的监督制度,让公车的使用更加透明化,能让老百姓确确实实的看到公车确实在为老百姓办公事,这就是我的一些观点。
主持人:好,谢谢,谢谢你的参与。那现在我们就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公务车的一个使用频率,或者说公务车对于交通的拥堵都有什么样的影响?
公车、私车对于城市拥堵因素中各自应占的比例,目前没有,也很难做出精确的估算,但是如果大城市里,公务车使用强度降低,拥堵情况会怎么样呢?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京召开,会议举办期间,中央驻京单位按照50%,北京市属机关单位按80%的标准封存了所属的公车,49万余辆公车,齐刷刷入库封存,当时还没有针对社会车辆的强制车好限行手段,北京交通之通畅已经给市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甚至有网民呼吁,峰会不要走。
公务车对大城市交通拥堵的影响力可见一斑。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期间,北京对本市机动车,采取临时交通管理措施,其中单双号上路规定,覆盖了北京本地核发号牌的普通机动车,包括公务车,7月20号北京限行令实施,5天后数据显示,市区主要道路车流量明显减少,比7月1号限行前下降25.1%。奥运会结束后,北京又发布公告,要求从2008年10月1号起,北京各级党政机关封存30%公务用车。媒体指出,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北京,仅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公务车2.28万辆,再加上北京市属单位,保守估计,这个数字将超过10万辆。
北京公务车限行措施的出台,将从一定意义上延续奥运期间的交通保障措施,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务院全民节能的号召。2008年9月,山东省也曾提出对公务车进行排号轮休,每车每周少开一天,带头推进节能降耗,排号轮休实施后,相关人员可采取公务车拼车,选乘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交通工具等出行方式。
办公务,一定要坐公务车吗?在城市道路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公务人员换乘公交出行,将对减缓交通压力带来哪些变化?问号的背后引人深思。
主持人:刚才我们在短片里也看到这样一个建议,就是说公务人员在出行的时候,也建议使用公共交通,比如说地铁,公共汽车,那第一,这可不可行?还有一个就是说,这个公务车辆,对于交通拥堵到底有多大的影响?我们来分析一下。
刘戈:其实从比例上来看呢,现在来说,公务用车所占的总的车的比例来说的话,已经比以前大大下降,以前是公务车多,私家车少,现在整个翻过来了,但是公务车呢给人的印象中,它的使用的占用道路的时间和频率会高。我们来算一个帐,如果要是有一个人,他现在自己开车去一个地方去吃饭,那么他自己开车去一趟,回来一趟,两趟解决了,如果需要有一个司机去接他送他,可能就需要6趟,就是司机自己空车去一趟,接上他送到饭店,然后从饭店再回来,司机再回来,然后再去再送他到家,再回来,6趟,那么有4趟是空驶的。
主持人:也就是说空驶率比较高。
刘戈:对,那么如果要是公车被私用的话,经常就会发生这样的问题,那么被私用,被滥用,那么这样的话,表面上看起来总的比例并不大,但是它占用道路的时间长了,你比如说出租车,我们就会进行这样的一个演算,出租车它只占到总车辆的百分之一点几,但是我们的感受出租车到处都是,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出租车几乎二十几个小时都在路上跑着,现在很多的公用车,我们国家的规定的话,副部级以上的领导才会有专车,但是现在有一个地方副科级的领导也有专车,这样的话有司机,那么这样的话确实像有些人分析的,1/3是公用,1/3是家属用,还有1/3是司机用。
主持人:所以它的占有量就是比较大的了。 刘戈:对。
霍德明:公用车,公务用车,在中非论坛的时候我还记得,大概封掉了将近50万辆车,那到现在为止,我相信这个公车应该大概是六七十万辆吧,如果是以七十万辆来算的话,北京市有400多万辆汽车,所以它占的比率严格讲起来,不算太小,大概就是1/7,1/6左右,这样就是说相当于一个礼拜七天的话,有一天是公务用车,如果按照正常使用频率的话,它还是会占到这么多资源。
主持人:那么我们现在也看到有一些呼吁,就是说私家车要承担更高的出行费用,比如说看得到的,已经开始的停车费在不断地往上涨,还有一个就是说私家车出行的时候,相关的一些道路的使用费,比如说你走二环,你走三环,可能会收取一些相关费用,大家也在有这样的建议,那么对于公务车是不是也同样的适用?
霍德明:的确,其实我也注意到,最近尤其是北京市里面,城区里面的,要使用私家车的话,必须要提高它的成本,但同样的逻辑,如果说是私家用车,在城区里面使用,需要付出这么高成本的话,难道公用车就不需要,没这个成本吗?肯定也是有这个成本,甚至可以说比这个成本更高,所以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们绝对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公私不是分开来的,公私甚至应该是说相互比较,相互提升,你这个地方如果对私家车要有任何的限制的话,那么对公务用车更要有更深的一个所谓的抑制,当然像你刚刚提到的,平常办公务的时候,坐出租车也可以,回来报销嘛,再不然就是坐地铁,还有打这个公交车,都是一个处理事情的好方法,总而言之,不能够光处罚私家车的使用,而对公务车的使用肯定要有相当公平的,而且甚至更严厉的一个抑制作用。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这个交通拥堵是很多大城市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难题,也同样是共同面临的一个挑战,那么这个拥堵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了,那么如何综合的来整治?稍候继续我们今天的评论。
公车与公交,少坐公车,多乘公交,是否是缓解之道?《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好,欢迎各位继续关注,今天我们关注的是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的问题,我们也都知道,这个汽车太多,然后路太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但是今天我们撇开这个原因不谈,我们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再来寻找一些,还有哪些原因,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着手来整治这个交通,今天参与的朋友也很多,今天我们看到有漫画,这里有一幅漫画,两位评论员来解读一下。
刘戈:现在明显的周末的时候堵车比以前多多了,那么在这里面的话,所以作者就在怀疑,这里面是不是有很多公车,在周末的时候,本来它应该歇在车库里头,这时候也加入到这样的一个行列里来。
主持人:再来看这第二幅。
霍德明:你看这个就是现在科技的应用,你看GPS可以装在现在出租车上面了,将来GPS也可以装在公交车上面,包括你要怎么样报帐这些东西,我相信科技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主持人:其实这是一个技术的管理方式,在技术上是可以解决的,而且很容易,对于这一点媒体也是相当的关注,现在我们就集中地来了解媒体方面的观点。
交通广播录音:“5065”说京港澳进京史无前例的堵;“良乡上高速就开始堵车了”;“6599”说“京港澳这是怎么了?堵的我都不知道在哪了”。
记者:在这个不足五公里的这段路程,我们大概走了有45分钟。
堵车困局怎样破解?公务车限行和改革如何推进?媒体和公众都在发问。
《长江日报》文章,把堵车单纯归结为城市发展的规律性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最具市场的做法,言下之意在于,堵车这样的问题,对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而言,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必然性,但不要忘了,我们还是一个公车数量和公车消费世界最高的国家,这可不是城市发展的规律性问题。
制度莫忘公务车改革,新华社文章,在让私家车承担更高的用车费用之前,是否该彻底整治一下公务车辆?在有限的道路面积上,不但要降低公务车的数量,还要严格控制,监管其使用频率,效率和成本,力争让各级公务员乘公交出行,骑自行车出行,成为一种风气,成为公交出行比例中最先提高上去的部分。
《中国经营报》援引专家观点,北京的交通困局根本的解决方案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地铁是这个城市唯一的,最便宜的解决方案,二是逐渐的修整城市规划,向真正多中心,多区块的方向调整,打破环线的破坏性统治地位,发挥地铁线路的效率。
中国经济网文章,用经济手段调节,是所有汽车社会国家都曾经走过的治堵之路,实际效果甚微,路政和市政建设上,特别是在立交桥的架设时,根本看不到设计为行人和自行车考虑的理念。堵车在于人心和对交通本质的认知,不在全社会层面上改变出行理念,永远是治标不治本。
主持人:这个要改变出行理念,就是可能要大量的运用到公共交通,可是很多人觉得目前的公共交通的状况也还是不尽如人意,那也就意味着,我们在治理拥堵问题的一个主要的途径就是说,你要解决好这个公用交通的问题,两位有什么样的建议?
刘戈:所以今天实际上我们探讨的是公车和公交的问题。 主持人:对。
刘戈:那么现在就是公车和公交现在有很多普通的群众大家都认为,这里面是有关联度的,但是我们去看一下有关部门做的解决拥堵的方案里面,我仔细看了,包括道路如何拓宽,如何加快地铁的建设,如何整治交通的秩序等等,但是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因为我觉得既然有人提出来这样的疑问,那么就应该有这样的研究,那么到底这个公车的使用和公交的堵塞之间的这种关联度有多强?是我们自己感受到的这样一种感受,还是本来这个强度关联度就不那么大?这是一个问题。另外我觉得更大的一个关联就是说表率作用,公务人员,如果现在你可以去坐公交,去坐地铁来进行一部分的公务活动,那么对于其他的市民来说,就会起到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你天天讲让大家节约、低碳,少开一辆车,少开一天车,但是如果公务人员都坐着大马力的汽车,而且不但该配的人配了,不该配的人也配了,而且有了司机,而且这个车会被高频率的使用,那么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呢,所有的人都会买车,因为让别人开车和自己有车,坐车出行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所以领导干部在这方面的话,做出表率,那么就是说在公车上面能够进行一定的改革和推进,那么我觉得对于拥堵是有积极的作用的。
主持人:那如何来发展这个公共交通,可能这也是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问题,也要……
霍德明:我觉得公务用车,尤其是公车这一块还是跟经济发展阶段有密切的关系,咱们十年前,咱们经济发展阶段,每个人,私人拥有的轿车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到今天为止,使用公务车的人,你说他本身或者自己家里面,有私家车的比率可以说是已经非常高了。在国外呢,就有这个习惯,比如说我私车公用,我开自己私家车去做公家给我的事情的时候,公务的时候,我可以报销一些一些成本,而在我们国内私车公用这件事情,似乎这个观念还没有提倡开来,更何况我刚才也提到了,如果说将来在公务车的管理上面,像现在很多科技,GPS上面,在每个车的上面,现在在出租车上面就已经装了,为什么不能在公务用车上,公车上面也装这个东西,这样子的话,一方面减少公务用车的使用,包括它的频率和强度,另外一方面,也鼓励私家车使用在公务上面的话,适当成本的补贴,这也相信是解决我们目前公务车的使用态度上面不端正的一个方式。
主持人:好,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观众朋友们怎么说的。他说“公车的改革势在必行,可是我觉得无论怎样都是治标不治本,国家富了,人民也富裕了,所以都买得起车了,于是很多人都有私家车,但是道路的建设远远跟不上私家车的增长的速度,于是一堵再堵,国人的观念应该调整一下了,工作日尽量的乘坐公共交通,只有这样这样才能一路畅通”。
再来看另外一位朋友,他说“现今世界各国都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都变得车满为患、拥堵不堪。大力发展便捷的公共交通,提倡使用公共交通是治堵的有效办法之一。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公务员应该带头使用公共交通,减少小车的单独使用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只要求老百姓使用公共交通,那么公务员使用的公车就是典型的特权车了,有损公务员的形象,进而就有损政府的形象”
那么其实使用公共交通,大家都有责任,大家都有这样的义务,那么同样呢,这可能也就是有一个更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让这个公共交通真正的通起来,让大家都能够方便,能够真正地达到出行这样的目的呢?也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了,接下来是一段广告,广告之后我们再继续。
主持人:好,接下来我们来听一下特约评论员有怎样的观点和建议。
贾元华(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在现在整个北京市道路资源,严重的不适应机动车的容量规模的情况下,我觉得公车这一块应该一个它自身的改革,再一个就是说在资源配置上应该考虑普通的老百姓优先这一块,这是比较合理的,从政府的内部的管理机制的改革,尤其是对公车这种公共物品,如何进行成本管理或者数量规模的控制,这一块还是最根本的,这种管理也要接受社会、大众,来自于外部的一种舆论压力,监督促进它的改革,因为这一块如果没有监督和管理,或者控制的话,它无限膨胀,那么本身它会在外部表现在对道路资源的无限制的一种侵占。
主持人:其实对于每天要出门上班的人来说,最渴望的就是交通能够通畅,路能够通畅,那我在想,两位还有什么样的建议?
刘戈:其实以前乡里面会有公车是什么呢?自行车,因为那个时候,自行车要比走路快得多,但是后来自行车普及了以后,乡里头的公用自行车就不存在了,其实我觉得这个观念现在我们可以引用一下,以前我们汽车办事效率很高,需要有公车,那么现在私家车已经开始进入到各个家庭,所以是不是可以转变一个观念,也像自行车一样,那么由于私家车慢慢地普及,普通的公务车最后退出历史的舞台。
霍德明:私家车完全可以替补公务用车这一块空白,十年前我说过了,经济发展不到那个位的时候,国家需要拿钱去买公务车,但是现在如果大家都有车的话,我觉得对于公务车的管理,应该比私家车的管理要更严苛,像我刚刚已经提出来了,当每一个政府要治理交通问题,而治理私家车为主的话,对不起,公务用车的成本必须要算进去,甚至我们得讲说,公务车成本比私家车成本还要更高,如果看清楚这一点的话,对于公务用车,应该是照我们大方向讲,将来会慢慢被淘汰掉,但是短时间里面肯定要加大力度,把公务车的调整作为整治交通堵塞的一个根本原因,才是解决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