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察文字稿-城市化 新动力(一):必由之路
2010-10-28   作者:  来源:央视网
 

    中国经济如何更上层楼,城市化能否带来新动能,破解农民进城难题,打破户籍藩篱,揭开房价迷局,城市化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知名学者齐聚《今日观察》,纵论城市化战略的中国之路,五集系列评论《城市化 新动力》,9月27日起为您奉献。
    樊纲:经济发展就是充满了各种问题和挑战。
    城市化能否带来新动能?
    王建:城市化它就是一个巨大的一个开启内需的一个出路。
    系列节目《城市化 新动力》马上展开评论。
    主持人(王小丫):这里是《今日观察》,欢迎各位的收看。今天我们要来说一说城市。城市是一个让很多人满怀着憧憬,充满着梦想的地方;那么城市也是一个让很多人艰难抉择,充满了烦恼的地方;城市还是一个让人既爱又恨的地方。过去的三十年,数以亿计的中国人进入到了城市当中。未来,城市也注定将成为更多的中国人生活的地方。城市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么城市化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又怎样来理解城市化的一个进程,或者说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呢?那么从今天开始呢,在接下来的五天时间当中,《今日观察》将为您推出系列节目《城市化 新动力》,我们将一起来关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今天我们的两位评论员,一位是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的副会长樊纲先生,另外一位是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的秘书长王建先生。欢迎两位来到这里。
    那么首先呢我们还是要来看一看中国的城市化进城。
    陈先生(居民):拿到这个户口本,农民工转成城市人,享受城市待遇、社保、医保、小孩子读书都可以享受到,心情很激动,感觉话都说不出来。
    45岁的陈刚,原来是重庆市合川区龙市镇龙头村农民,尽管在20多年前,他就已经来到重庆城里务工经商,并且拥有了自己的住房,但是他的身份却一直是农民。今年8月1号,他成为了重庆市实施城乡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后,转户进城的第一人。而从今年开始,重庆这个我国西部最大的城市,计划在两年内,将城市的338万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未来十年,重庆将有1000万农民,通过这种方式进城。
    当西部地区的重庆,以户籍作为突破口,推进城市化的时候,中部的湖南则把目光盯在了长沙、株洲、湘潭三个中心城市的一体化发展上,经过三年多的一体化建设,长、株、潭三个城市的交通、通信、公共设施、规划建设已经逐步实现了一体化,长株潭在全省的经济中也占据了接近一半的比重。
    而与此同时,另外五个城市群,包括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圈,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太原城市圈,都正在规划和建设中。
    大城市如果说以前,还只是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少数几个地区的话,而现在中西部地区,也开始加入到这场城市化的浪潮中来。前不久,中国社科院公布的一份《中国城市蓝皮书》显示,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从36.2%,提高到46.6%,城镇人口达到6.2亿,截止2008年末,我国共有建制城市655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22座,人口在400万以上的超特大城市已达13座。
    主持人:刚才在这个小片当中我们看到人口是越来越多,这个城市的规模也是越来越大了,比如说咱们北京吧,都已经修到了六环了,可见这个城市化的进程是非常迅猛的,所以现在我们今天一开始首先要搞清楚一个概念,就是城市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王建:其实城市化它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从农民转变成市民的这样一个过程,它这个“化”,实际上“化”的是农民,就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当中的比重在提高,这个就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
    主持人:也就是说是农民变成了城镇的居民,比如说像我这种从小城镇到了大城市,这算不算城市化的一个过程。
    王建:你不算。
    主持人:不算啊,那刚才我们探讨的是这个概念,现在我们再来梳理一下我们中国的情况,中国目前这个城市化的进程这个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樊纲:先不说什么样的状况,达到了比如现在城市化率是47%,48%,这还是一个静态的一个数字,关键是要看这个过程,比如刚才王建说了,城市化是农民进城的过程,而农民进城的过程又是什么呢?又是农民产业转移的过程,也就是说是工业化进城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这里面涉及到为什么要进城?为什么要搞城市化?它是因为城市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城市可以更有效率的利用基础设施,城市可以有人口的聚集,从而发展出更多的服务业,那么这一切使经济更加发展,使收入提高,使就业更多的能够创造出来,这样从而使农民可以,怎么说呢,一方面是一大部分农民脱离原来生产力比较低,收入比较低的农业,另一方面也使剩下来的人,我们还要继续种田,那些地都是很宝贵的,那么剩下来的人可以,因为耕作了更大的土地而收入也有所提高,所以这是一个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过程,是经济现代化,包括整个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主持人:那王建先生,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为,就是目前我们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迅速城市化的这样的一个过程?
    王建:这个现在可能还不能那么说,这个正是我们这几年呼吁要加快城市化过程的一个起因,就是一般来说,像这个我们现在叫人均GDP3000美元吧,在这个水平上,世界各国在走过这一段的时候,平均的城市化率应该是在55%以上,刚才樊纲讲了,我们现在是46%点几了,就是说47%吧,这个数子实际上它很不完全,因为它其中包括了两亿农民工,刚刚我们讲说,农民你在城里边也工作了,你也是进入到城市生活了,怎么叫不城市化呢?是因为他的家还在农村,他们在城市里边是以非常简朴的那种生活,在一天一天的在过。
    主持人:目前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还面临着一些困难,或者说是面临着一些挑战,那么瓶颈究竟在哪里?困难究竟在哪里呢?现在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外贸、投资和消费,一直以来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受到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国家生产和消费都急剧下滑,这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对外出口。据商务部的数据,今年的前四个月,我国外贸顺差大幅下降,同比下降了78.6%,这也是贸易顺差连续七个月出现下降,尽管2008年我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这也被普遍认为是应对危机的举措,但在众多学者的眼中,长期在三驾马车当中排在末位的消费,才是未来进一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城市化,则是带动消费,拉动内需的动力来源。
    主持人:现在我们面临还是有很多的困难,或者说是一种挑战,比如说中国目前经济所面对的环境和结构还是非常复杂的,比如说结构是需要调整的,保障体系也在不断的,在逐渐的完善,还在完善的过程当中,那么城市化对于解决这些问题,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就是说,其实说得更简单一点,我们为什么要城市化?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什么?
    王建:我觉得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看到,就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的原有的增长轨道已经被,可以说是被严重的被堵塞了,因为呢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增长主要是靠外需来提供需求动力的,比如说在2003年的时候,我们的进出口在GDP当中的比重大概只有两个多百分点,那到2007年的时候已经上升到了12个百分点,就是这个需求动力是使中国能够持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一个重要的机制,但是呢在今天,那么我们看到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我们的外贸在2009年的时候是深度的下跌,虽然今年是有所恢复,但是我们也看到就是今年5月份以后,美国的经济衰退的阴影再次又笼罩上来了,现在关于美国二次衰退的可能性的讨论,这个声音是越来越强了。
    主持人: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动力呢?
    王建:是啊,所以现在就说到这个问题,就是说如果你没有一个新动力的话,出口你出不去,投资再加,空间也不大了,那你要创造最终的一个消费需求,在哪呢?我们认为城市化它就是一个巨大的一个开启内需的一个出路,因为什么呢?就是城市人口现在它的比重,刚才讲了,就是如果我们把两亿农民工刨掉的话,中国真实的城市化率大概就是1/3,就是30%多的城市人口,就是这些人口他们虽然消费很多,但是呢,农村人口是主体,农村人口现在人均收入大概是800美元,城市估计呢像北京,像上海,深圳的这都在10000美元,一般平均也在5000美元,一个低收入的一个人口的主体,它的消费打不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推动城市化,那么中国的内需是不可能开启的,所以呢就是说,要想创造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你就必须从城市化这个角度去考虑。
    主持人:也就是说这一点是肯定的,必须城市化。
    樊纲:这个说这么多困难、问题,首先我想说清楚,就是说经济发展就是充满了各种问题和挑战。
    主持人:这很正常。
    樊纲:城市化了以后还有城市化的挑战、问题等等,但你也不可能指望着我们一个药方把所有人都解决了,但是呢,你就看一看所有国家的发展进程,到了这个阶段,确实城市化也就是产生了一种新的增长的一种动力。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当然首先的一个原因是城市化能够创造更多就业,因为它利用基础设施,利用资源的效率更高,老有人说批判城市的生活不如农村那么惬意,美丽的乡村,等等,但是为什么人类最终都走到城市化,还是因为城市化能提供更多的收入,提供更多的就业,使那个收入比农民在农村的收入能够高,而且能使最终留下的农民收入能够提高,那么这个过程是真正创造需求,首先是因为这个过程,因为创造更多的就业,包括创造更多的服务业的需求,我们的消费可以提高,我们的收入可以提高,这是第一;第二呢,就是毕竟城市它是在这个阶段需要我们为今后建设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不是总要建的,一个是发展中国家在一定阶段要完成这件事情,这个时候呢,因为你一条路要修起来之后,可以几百年用,对吧,那被这个时候我们储蓄率又比较高,相对来讲就是建立一些基础设施的时候。这些基础设施有一个特点,它不是刚才说的那个工厂的那些投资品,投资完了形成供给能力了,你还得用它,这些东西叫做什么呢?叫做公共长期耐用消费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在这个阶段,我们要保持进一步的增长,完成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是一个重要的动力。
    主持人:那刚才两位专家的解读让我们非常的明确,在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当中,城市化是一条必由之路,那么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又会面临哪些难题和挑战呢?稍候继续我们今天的评论。
    主持人:好,欢迎各位继续收看今天的《今日观察》,我们今天关注的是中国的城市化进城,现在看看其他的观众朋友都有什么样的观点。
    “笑笑的弟兄”他说呢“推进城市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是发达国家已经证明了的,是福利民众、优化结构、实现高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步”。
    现在就这个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看其他的观点。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认为,“城市化要向深层次推进,扩大内需,我们现在的城市化是浅层次的城市化,只是把一些农民工引进城,并没有把他们纳入城市生活圈,即没有实现人的城市化,因此,这种城市化的消费潜力没有释放,未来需要加大以人为先导的城市化,真正将人留在城市,扩大内需”。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看来,进入21世纪,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有两个主要方面,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他认为,13亿的人口规模是扩大内需最大的来源,如果未来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将有约3亿农民逐步转化为市民,他们将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包括消费需求和融资需求,这显然是以万亿美元为单位测算的市场。
    张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实际上我们把很多的农民工计算到城市人口里了,但是由于户籍和公共产品服务的不均等性,实际上这批人根本是来到了城市,当然还是城市的农民工,还不是新市民,城市化想带动的服务业发展,消费发展,矫正结构畸形的问题,在这方面都成了一个很大的制约,那么怎么变成一个市民化的城市,怎么向这个城市提供公共服务,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包含着政府的税收政策的转型,政府要加快税收调整,只有政府能够在这方面进行转型,才能够在很多问题上才有所解决。   
    主持人:好,欢迎各位继续收看今天的《今日观察》,目前看来这个城市化真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的一条必由之路,那么下一阶段这个城市化要解决的问题都有哪些呢?
    樊纲:这样吧,就我接着城市化的概念定义来讲,城市化是农民进城的过程,就是原来的城里人生活得更好,城市发展得更美,那叫“城市发展”,当然了城市化也有城市发展,但是它的特定含义是人的问题,是农民进城,是农民工安居乐业,这些问题。那么因此呢,最重要的问题我觉得现在要思考,如何农民工市民化?如何让他们流动的这种状态真正变成在城里面能够住下来的状态?而且不仅是住下来,现在他们也住着,但是他们是住在一种游离状态,一种或者是像其他城市贵族,有时候我称说户籍贵族,跟他们不一样,很多公共品,公共服务得不到保障这样一种状态。那么我这里也不是说农民一进城,第一阶段,城市化第一阶段马上就享受原来户籍贵族的这些,所有的这些好处,他可以一开始水平低一点,一开始可能有些服务还做不到,但是总是开始要市民化的进程要马上开始,要马上可以成为第一点,但是局部的有享受公共服务和公共品的这种供给,这样呢,才能真正叫实现城市化的进程,否则就是什么呢?否则就是农民到城里打工,而他永远不是城市的人口,这时候城市化应该说还没有取得真正的进展。
    主持人:他仅仅是城市的一个劳动力而已。
    樊纲:劳动力而已。
    王建:城市化解决的问题其实是很多的,而且它是一个大的攻坚战,因为现在中国最大的结构失衡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工业化超前和城市化滞后,那么导致这个问题,应该说已经有60年了,我们改革开放前,我们就是不让农民进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推动工业化,我们不推动城市化,叫做“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后来我们又推动的是叫“新农村建设”,我们仍然不希望农民进城,这些造成了很多的积累性的问题。
    樊纲:扭曲。
    王建:扭曲,对,结构大的扭曲,造成很多的大的问题,比如说刚才咱们讲到关于大小城市的这个争论的问题,我们现在呢,是希望呢能够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心,吸引农村人口到那儿去定居,但是中国现在一个现实问题呢,就是我们70%的打工农民他们是在沿海地区打工,那么如果他们要是到家乡去买一处房产,他们会到那居住吗?他们可能也像度假一样,但是农民有那么奢侈的条件吗?所以这个问题就是城市化的取向,我们怎么能够统一,就是我们是朝着一个大城市的方向发展呢?还是以小城镇为主?
    主持人:那面临这样的矛盾我们怎么办呢?
    樊纲:怎么办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实事求是的问题,你看看世界各国发展的情况,我们是后来者,看看人家实践当中现实……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今日观察文字稿-期待“十二五”(一) 我们的收入会更多吗? 2010-10-28
· 今日观察文字稿-期待“十二五”(三):新一片“热土”在何方? 2010-10-28
· 今日观察文字稿实录-城市化 新动力(五):崛起的都市圈 2010-10-28
· 今日观察文字稿实录-城市化 新动力(四):绕开拉美城市化陷阱 2010-10-28
· 今日观察文字稿-除了限行 还能做点什么 2010-10-26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易宪容:央行挥动稳健货币政策大棒·[思想]陈晓彬:“民企参军”将实现强军富民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