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工人在印度海德拉巴附近的一个水果市场倒芒果。印度盛产芒果,这里每年出产的芒果接近世界总产量的一半。新华社/法新 |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付诸实施,巧合的是,印度-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定也于同一天生效。印度媒体称,中国-东盟自贸区对印度出口形成威胁,势必推动印度加快与东盟国家缔结类似的贸易协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所长孙士海6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印度感到紧张不足为怪,但中国-东盟自贸区对印度的实际影响尚有待观察,印方应加强出口的多样化,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同时转变思路,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关系。
印度欲与东盟尽快达成自贸协定
与中国-东盟自贸区相比,印度-东盟自贸区尚未成型。据悉,印度和东盟将于2010年1月起启动自贸区服务贸易谈判。按照计划,印度与东盟10国将于1月12日至16日在印度开始一系列谈判,并希望在7个月内达成协定。印度欲与东盟建立自贸区的急迫心情由此可见一斑。 表面上看,印度急于建立印度-东盟自贸区是为了拉动本国出口,但更深层次上,这是印度“东向政策”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一方面,拉拢东盟对抗中国,可以削弱中国在东南亚经贸领域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可以借机扩大印度商品在东南亚市场的占有率,提升印度的区域大国地位。 据报道,印度在与东盟进行自贸区的谈判中已作出多项让步。涉及货物贸易的相关谈判长达6年,在2009年8月13日以印度的大妥协告终。印度方面起初曾提出将1400多种商品作为例外品种,但最终控制在489种,并同意在2019年年底之前将棕榈油、咖啡、红茶、胡椒等特别品种的关税下调37.5%至50%。 对此,日本《产经新闻》的一篇文章指出,鉴于中国对东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印度只能在谈判中对东盟的要价一让再让。据《印度人》报道,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部长阿南德·夏尔马认为,印度与东盟的协定符合“东向政策”的实施。 1991年,印度政府正式提出了所谓的“东向”外交政策,即全方位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关系,谋求分享东亚经济成果,扩大地缘政治影响。1995年,印度正式成为东盟地区论坛的全面对话国和亚太安全合作委员会的联系国,但此后合作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到瓦杰帕伊政府执政后期,双方合作才陆续迈出一系列实质性步伐。自辛格政府执政以来,印度进一步加快了这一政策的实施。 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印度和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到400亿美元。据《印度人》预计,印度-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生效后,2010年双边贸易总额将达500亿美元。 此外,印度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另一个原因是,印度本想对中国扩大水果出口,但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中国市场将迎来更多东盟国家的水果。《印度时报》3日的一篇报道说,“这一努力可能遭受沉重打击,因为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东盟国家的产品现在价格更加低廉了。”
中印贸易摩擦或增多
分析人士指出,鉴于印度自身的出口状况,以及中印经济发展阶段和进出口结构相似、双方在贸易和资源方面存在竞争这三大现实,2010年中印贸易摩擦或将增多。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和日本的需求仍旧疲弱,印度出口面临较大困难,从2008年10月出现负增长以来,已经连续下降一年。印度商业和工业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4月至10月,印度出口总额为910.48亿美元,同比下降26.0%;进口总额为1483.67亿美元,同比下降29.6
%。 分析人士指出,在印度出口不畅转而依赖内需的背景下,中国作为印度最大的进口来源地,由于制造业较印度发达且同类产品较印度便宜,成为印度贸易保护措施的主要对象。 事实上,在发展中国家中,2009年印度对华实施的贸易保护案例占据高位。中国商务部统计的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个季度,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调查,其中美国发起16起,印度发起23起。从反倾销到反补贴、从特保调查到进口限制,甚至有意在签证方面制造困难,印度保护主义势力抬头的趋势已比较明显,甚至扩展至投资领域。 但短期的贸易救济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印度产业的竞争力,反而会影响印度消费者的正常生活以及印度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孙士海认为,印度在经济发展上要想搭上东亚经济发展的快车,同时改善出口,还有待于印度出口多样化的、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产品,逐步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