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志武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7月
尹明善先生主宰命运的故事
这是一本“生活中的经济学”,采用一种父女(陈笛14岁)之间对话的形式,通俗易懂,融专业性与可读性于一身,在金融危机的大时代背景下为我们走出困境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陈笛,这次我们去重庆,见到尹明善先生,参观了他的力帆摩托、力帆汽车车间,非常有意思。尹先生今年71岁,创业使他成为亿万富翁。”
陈笛:“他是怎么创业的呢?”
“1992年,他54岁时才开始创业进入摩托车制造业。他的公司创立不到17年,如今年销售额超过了100亿。他那么晚创业,也能这么成功,本身意义就很大,起码说明创业不只是年轻人的事。”
陈笛:“为什么那么晚才开始?”
“这跟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历史有关。尹先生出生于重庆涪陵,他家有土地,在以前的意识形态下,有土地、有财富就是‘坏分子’。就这样,他家就有了所谓的‘成分问题’了。1953年,他家土地被公有化,被没收了,他和母亲被发配到郊区一座山上居住,那时他才15岁。由于母亲小时候裹过脚、不便行走,不能劳动,所以,15岁的尹先生扛起了赚钱养家的重任。尹先生说,那时生活压力逼他赚钱的经历,为他后来的商业能力打下关键基础,真是逆境磨炼人呐。1958年,念高中三年级的尹先生,因一位好朋友的家庭在考虑移民美国,也因‘有右派言论’,而失学了;1961年,他的罪名上升为‘反革命’,坐牢9个半月,之后被发配到塑料厂劳动。他的‘牛鬼蛇神’日子——这是以前中国形容受意识形态迫害的人的名词——一直持续到1979年,那年他41岁,终于被摘掉‘反革命’帽子,能更正常地融入社会。”
“尹先生做过工厂英语资料译员、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英语教师、重庆出版社编辑。1985年底,他创办重庆长江书刊公司,是重庆最早的书商,也小有成就。1991年,尹先生听一位摩托车厂的朋友说,他们工厂每月从河南买几百台发动机,价格高但质量一般,而本地的大厂又不愿把发动机卖给小摩托车厂。1992年,看到商机的尹先生跟其他几位朋友一起,共凑了20万元,在重庆郊区农村租了个不到40平米的房间做车间,成立‘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也就是后来的力帆集团前身,开始制造摩托车配件。做了一年配件后,尹先生发现利润很薄,只够持平。有一次去重庆大摩托车企业——建设集团的维修部,他发现,如果把摩托车发动机配件买来,成本是1400元,组装了再卖出去,能卖到1998元,有近600元毛利,远比造配件赚钱,这是连建设集团自己都不知道的秘密!”
陈笛:“从配件到整机,利润差别为什么会这么大?难道成本结构不同?”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关键在于整机是摩托车消费者看到的,整机有品牌效应在里面,而那些配件埋没在整机之中,用户可能根本不知道、也不一定在乎配件是谁制造的,配件制造商成了‘无名英雄’,他们很难加进品牌溢价,也就没有什么利润了。换个角度讲,因为配件品牌不重要,谁做都行,而整机是消费者看到的,品牌很重要,是信不信得过的关键。所以,利润就会高。在整个制造链上,谁离终端消费者越近,谁的利润越高。”
陈笛:“那么,尹先生又是怎么走出来的,他怎么克服品牌的挑战?”
“1993年,他开始组装、销售发动机,一年内就尝到500万利润的甜头,当时这是很大的一笔钱!认识到整机和配件的这种定价差别之后,一方面,尹先生继续投资研发新的发动机,这让他成为国内发动机主要制造商之一;另一方面,他开始制造摩托车整车,因为毕竟发动机只是摩托车的部件之一,整车的利润才最高!到1998年,力帆摩托已经在全国销售,并开始尝试出口。”
“对力帆品牌比较重要的一件事,是2000年8月,尹先生以5580万元买下寰岛足球俱乐部,将其改名为重庆力帆。买过来后,力帆集团每年要再补进去2000多万的开支。掌控力帆足球的头三年,力帆集团共花现金1.7亿。值不值得呢?尹先生说,‘力帆在买足球俱乐部之前,辛辛苦苦地干了八年,全国最多有2000万人知道,而且还主要是摩托车消费者。现在知道力帆的人至少有3亿,因为中国有3亿球迷。这个效果是每年花几千万做广告都无法达到的。’”
“尹先生的足球俱乐部还有另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他们引进了越南的头号球星黎玄德,这是越南第一个在国外踢球的球员。2001年10月,黎玄德代表力帆俱乐部进了一个球,越南各报纸全面欢呼,产生极大的品牌效应!越南曾经是日本摩托车的天下,但力帆摩托不久就取得了越南市场的龙头地位。也因为涉足足球,乌拉圭一个客商就认定力帆是一个大企业,这让力帆摩托打开了南美洲市场。在尹先生看来,力帆足球俱乐部是力帆集团最好的‘名片’,帮他在国内外打开并巩固许多市场。”
(连载十四) (刊载略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