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3日,满载粮食的车辆在内蒙古扎兰屯国家粮食储备库门口排起长队。新华社发(王泽蔚
摄) | 农户自身储粮方式落后,天气状况异常,吉林省丰收后粮食存储安全面临空前挑战,少数农民手中存粮已经霉变超标,亟需引起有关部门高度警惕,尽量避免、减少坏粮造成的损失。
部分粮食主产县出现坏粮
吉林省玉米获得历史性大丰收,国家实行政策性托市收购。记者在吉林省采访时发现,一些承担托市收购任务的粮库门前有“退车”现象发生,主要是因为粮食收储部门质量要求严格、农民粮食保管不善坏粮造成的,甚至有的粮库因为退车严重而收粮进度缓慢,部分农民在退车后只好低价售粮造成一定损失。部分农民及粮库负责人建议能否稍稍放开一点质量要求,尽量收购农民手中余粮,更要预防粮食发生大面积霉变。 记者日前在松原市、四平市、长春市的部分县市采访,不少承担托市收购任务的粮库门前都有长长的售粮队伍,有的卖粮农民已经排了一天了。正在扶余县新万发粮库门前排队的一位送粮农民说:“别看大家都在排队,都不知道验完粮咋样,今天已经有好几车粮食给退回来了,主要就是霉变粮食超标。” 扶余县新万发粮库主任孙昌岩也是有苦难言,说自己1.5万吨的托市收购任务还没有完成,主要是周围地区虫灾比较严重,虫食后引起了霉变,造成多数粮车不能进库,超过80%的粮车都有问题。“中储粮要求霉变率2%,很多粮食因为保管不善霉变率超标,主要原因是当地农民储粮方式多数是直接堆在地上,因为初冬时气温高造成虫食、霉变,农民在脱粒的时候没有把霉变的挑选出去,造成整批粮食霉变超标。”孙昌岩说。 孙昌岩说:“农民在粮库卖不了粮食,拉回去还要产生费用,不得不转手卖给了当地的个体粮商,每吨玉米至少比粮库少卖120元至150元,因此部分农民并没有享受到国家给的利益。我们粮库和当地政府都组织人员到农村去宣传,告诉农民尽量挑选优质玉米脱粒,避免到粮库后被退车。” 孙昌岩认为,不仅农民手中粮食出现了霉变现象,粮食收储部门收上来的粮食也面临“坏粮”风险。“每个县市区的粮食烘干能力是有限的,以扶余县为例,每年粮食产量在240万吨左右,商品量在150万吨至160万吨左右,全县的粮库都满负荷运转也就是50万吨的存储量,烘干能力已经浪费一个多月了,2009年春脖子短,打春早,气温将迅速回升,对库存粮食是一个威胁。”孙昌岩说。 据记者了解,目前吉林省粮食收购主体主要以中储粮及其委托的粮食收购库点为主,部分收粮数量较多的玉米深加工企业由于受到产品降价、托市提高原料价格等影响,一直没有出现积极收购的迹象。另外由于吉林省多数粮库正在实行改制,企业多年已经不收粮,在物资、设施上都准备不足,特别是烘晒能力严重不足。 据了解,吉林省正常年景粮食产量250亿公斤左右,农户储粮损失在17.5亿公斤左右,损耗率在7%以上,其中霉变2%、鼠害3%、畜禽食用2%。吉林省粮食损失损耗的增加,主要是受霉变的影响,粮温高,霉变增加,损耗就相对增加。吉林省在2008年3月下旬到4月9日这20多天的时间里,由于连降雨雪气温急剧升高,导致吉林省部分市县玉米大面积霉变,霉变粒达30%,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多损失粮食12.5亿公斤左右。目前吉林省农民手中存粮200亿公斤以上,如果保管不当发生霉变,霉变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粮食将多损耗2亿公斤,这对国家粮食有效供给产生不利影响。
安全储粮存在三个“不利形势”
2008年,吉林省粮食生产获得历史性大丰收,但如今却在粮食安全存储上面临三个方面的不利形势。 吉林省副省长王守臣介绍说,从农户储粮方式看,吉林省农民储粮方式比较原始,农户“地趴”储存的粮食数量较大,在一些产粮大县如农安、榆树、德惠、梨树等玉米主产区尤为突出。他说,越是主产区,“地趴”粮越多,越是种粮大户,“地趴”粮越多,特别是粮食大丰收情况下,玉米主产区“地趴”粮较正常年景增加35-40亿公斤,农户粮堆的厚度和面积大幅增加,粮食“发烧”、“点粹”、“霉变”隐患严重。 榆树市弓棚镇荣誉村农民张海清是远近闻名的种地大王,他种了10公顷玉米,总共打了将近13万公斤。记者日前在张海清家院子里看到,满院子金黄的玉米都堆在地上,而且他家自己的院子根本放不下,还有好多堆放在亲戚家院子里。他说:“这么多玉米,堆在地上都放不下,储存过程中的损失肯定不小,但也没办法。” 从粮食收购主体看,由于国家政策性托市收购玉米,主渠道主要体现在中储粮及其委托的粮食收购库点,有些库点由于实行改制,企业多年不收粮,在思想上、物资上、设施上准备不足,特别是烘晒能力严重不足。据了解,目前承担托市收购政策的库点相对还是较少,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卖粮需求,即使下一步扩大到500个,最大烘干能力也只有100亿公斤,而吉林省需要烘晒的玉米在150亿公斤左右,按照目前的烘晒进度,烘干这么多高水分粮至少要150天,根据以往经验,高水分粮安全储存的最后期限只能到3月底,有效烘晒时间不足100天。如果3月底前高水分玉米降不到半安全水分,4月底达不到安全水分,随着气温升高,高水分玉米将发热霉变,大批坏粮的危险随时可能发生。 从气象条件看,近几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吉林省暖冬现象比较明显,入冬以来,吉林省低于零下10摄氏度的天气屈指可数,气温该降不降,天气该冷不冷,12月16日,长春、四平、松原等粮食主产区气温均在零上6摄氏度左右,据气象部门反映,今年入冬以来平均温度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年份之一。专家介绍说,这种异常天气状况,使农户上栈子和“地趴”储存的粮食温度升高,个别地区因粮食霉变粒超标出现了退车现象。加之春脖子短,打春早,气温将迅速回升,对农户安全储粮十分不利。
多措并举全力降低坏粮损耗
吉林省副省长王守臣说,粮食保管不好,农民增收就无从谈起,指导农户科学储粮、安全储粮,不仅可以降低农户粮食生产成本,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他说,如果将玉米霉变粒从7%降到2%以内,全年可减少损失10亿公斤以上,增加农民收入15.75亿元,平均每个农民可增收100元。 王守臣认为,做好安全储粮工作,也是拉动内需,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需要。搞好粮食安全存储,保持粮食内在品质,对粮食销售、农户及时变现十分有利,吉林是农业大省,农民收入60%来自粮食销售,把粮食保管好,及时销售出去,农民手中有了钱,就形成了有效的购买力,对活跃城乡经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具有连锁效应。 吉林省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尽量降低坏粮损失:一是采取一系列超常规措施,确保入库粮食安全。组织农户分片均衡售粮,既可防止出现农户售粮苦乐不均现象,保证农户节日生活和备春耕资金需求,又可减轻粮库收粮和烘晒压力;做好粮食收购和烘干的应急准备,靠500户托市收购企业的收储和烘晒能力,很难满足农户售粮和安全保粮需要,要求各地采取超常规措施,启动应急预案,全力做好粮食收购和烘晒工作;除要求现有入市收购企业满负荷生产外,还要对600多户社会经营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办法,必要时启动库点进行收购和烘晒;加大粮情检查力度,发现变化立即采取措施,充分利用冬至后气温降低的有利条件,采取到堆、过筛、清杂、除霜等多种措施,搞好低温密闭,延缓储粮时间,缓解烘晒压力,确保储粮安全。 二是动员多方力量,帮助农户安全储粮。针对今年的气候特点,充分利用媒体和专业技术人员,向农户宣传安全储粮知识和安全储粮技术,实现“要农户安全储粮”到“农户要安全储粮”的转变。有关部门要深入村屯,尤其对“地趴”储存的玉米,动员农民上栈子、上楼子、上房顶、码窄趟子,坚决消灭“地趴”粮,防止大面积霉变。据了解,吉林省粮食局组织力量研制了“组合式自然干燥储粮仓”,已完成实验并通过国家鉴定,目前生产100套在九台、舒兰、桦甸、柳河、通化等5个县(市)进行示范,这种粮仓通风性能好,可有效防止禽啄、鼠咬、虫蚀、霉变等损失损耗。该仓造价3000元以内,国家已列入未来5年内粮食产后减损的重点项目,计划在全国推广500万套,2009年国家将在吉林省搞3万套试点,力争在5年至10年内全面普及,实现农民常年常时择机售粮,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落实安全保粮责任制,各级政府是安全保粮第一责任人,无论对已收购入库的粮食,还是农户手中的余粮,都层层落实责任制,粮食在哪里,哪里的政府就要负责任,哪里出现坏粮问题,就要追究哪里政府领导的责任,把安全保粮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 吉林省部分干部群众建议:一是在提醒农民加强安全储粮的基础上,尽量放宽粮食收储标准,把农民手中的余粮收到粮库,减少农民因储粮不善造成的损失,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增加部分投资,改善和新建仓储设施,更要根据东北地区的粮食收储特点,加大粮食烘干能力建设,避免粮库内粮食发生大面积“坏粮”;三是鼓励粮食深加工企业和粮食贸易客商到吉林省收粮,尤其是鼓励玉米深加工企业大批收购,因为这类企业多数使用湿粮加工,减少了烘干环节;四是整合社会经营企业资源,必要时启动库点进行收购和烘晒,更要延缓储粮时间,缓解烘晒压力,确保储粮安全。
[相关报道] 农业大县农民叹:辛苦一整年 难攒几个钱
岁末年初,记者在山西省传统农业大县太谷县的一个养猪专业村和蔬菜种植专业村进行蹲点采访发现,受成本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