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投资:中投和平安的得与失
    2008-12-17    作者:黄蕾 但有为    来源:上海证券报

  以为退潮时能捡到贝壳,殊不知多是扎脚的玻璃。
  0.92欧元/股,昔日“银保双头鹰”富通集团的最新收盘价。在中国平安入股一年后,非但未见分红,就连238.74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成本也所剩无几。
  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在海外投资上素来长袖善舞的中投公司也尝到了钱袋缩水的苦涩,在黑石、摩根士丹利、Primary基金三项主要投资上的失利,着实给这个投资大鳄泼了盆冷水。
  在这场令人窒息的次贷危机中,中国金融机构很难以“局外人”自居。在当前的形势下,这次“出海”捡贝壳的经历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反思和警示。

输在“跑得快”

  与时间赛跑,白手起家的中国金融机构多数奉行着这一经营法则,在具体行动时则被诠释为创新、突破,忙圈地、忙圈人。
  然而,这次它们却恰恰输在“跑得快”。按中国平安三季报数据来推算,其投资富通集团股票的成本价为197元人民币/股,如此高企的收购价,从开始决策到具体行动,中国平安只用了区区数月,便火速在二级市场拿下富通,并几次追加股份力保最大单一股东席位。激进的心态不言而喻。
  有人感慨说,如果中国平安能再慢一拍,如今心痛的将会是他人。据消息人士分析称,中国平安投资富通股票,“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收购后者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据说,当时竞购者众多,其中还有中国平安的老对手中国人寿,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就在中国平安投资富通股票的两个月后,中投以50亿美元购买摩根士丹利不超过9.9%的可转换股权单位。时至今日,摩根士丹利股价已从去年底的50美元跌到十几美元,中投浮亏近40亿美元。据有关消息称,中投目前还在与摩根士丹利进行谈判,希望能够在2010年7月进行的转股价格上获得一定的补偿。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可能对所有的行业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机会显现的时间可能不一样。”普华永道合伙人谢韬说,“现在很多端倪还没有显露出来,两、三个月以后出手,也不见得就误了这个时机。”
  在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石建勋看来,尽管最近国内外的舆论“忽悠”中国企业去美国抄底的“理论依据”不少,但他本人并不赞成中国企业目前去华尔街抄底。他认为,如果在这种看似便宜货满地的时候仓促出手,一旦接手可能发现有更多的窟窿等着补,那时候想抽身都来不及。

法律成本省不得

  中投、平安是国内大型企业“出海”失利的两个典型案例,也是近几年国内金融企业跨海并购重时间而轻风险的缩影。
  在与多位从事并购案的律师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国内不少企业在收购案上往往容易忽视法律成本。按照上海信诚律师事务所刘军厂律师的说法,“国外金融机构在对待并购时通常比较沉着冷静,除企业本身的律师队伍参与尽职调查之外,还会聘请第三方律师团队,更多地考虑第三方意见;而国内企业真正按这个流程做得并不多,还有不少企业是高管拍脑袋决定。”
  事实上,经历这次金融危机,通过中投、平安海外投资失利的教训,国内投资者应该意识到,跨海收购时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应做好充分的尽职调查,不能仅仅重视被收购企业的风险,更要注重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整体金融市场的风险,包括政策和政治风险。
  中投这回也在政策风险上栽了跟头。中投某高管日前在公开场合称,目前经济形势不明朗,发达国家也遭遇暂时的制度性和政策性变化,致使像美国货币市场基金这样的投资品种都出现了政策性风险。
  在雷曼申请破产后,中投公司投资达54亿美元的Primary Fund被迫核销持有的7.85亿美元雷曼债券,基金单位净值跌至0.97美元。被认为是“安全港”的货币市场基金跌破1美元净值的情况,在其几十年历史上罕有发生,市场信心因此近于崩溃,包括中投在内的投资者纷纷要求赎回在Primary Fund中的投资。在资产清盘尚未完成前,目前无从判断中投的最终损失。
  富通“国有化”问题暴露出来的则是政治风险,在法律界人士看来,越是法律不完善的地方,政治风险就越高。一位熟悉中国平安投资富通事件的律师称,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平安起诉富通以获得赔偿基金的胜算不会很大。
  除政策和政治风险外,刘军厂律师认为,国内机构在海外并购时还会在知识产权、人员、债务等方面遇到风险,“在这些方面我们缺乏一定的防范和应对经验。”
  一家金融机构的高管感慨说,遗憾的是,“我们国内的企业往往是在并购失败后才会意识到其中的风险。”在充满荆棘和鲜花的海外资本市场,若不上好风险意识这堂课,海外投资难免遭遇“呛水”。

不可因噎废食

  “由于不公正的投资限制,以及境外经济和政策风险,中投公司目前不会积极参与境外收购,进行大规模对外投资。”这是中投公司副总经理汪建熙12月6日参加复旦大学“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新秩序”论坛期间的一番肺腑之言。
  类似的表白也出现在中国平安掌舵人马明哲致员工的信中。在投资富通失利后,马明哲在长达一千字的致员工信中暗示,平安今后的扩张重心将专注国内金融市场,并表示将把握中国未来金融业发展的机会,将中国业务做强做大。这与平安彼时宣布投资富通时那份“跃居全球性金融服务公司”的霸气形成鲜明对比。
  平安内部人士称,经过富通投资失利一战,平安在“出海”一事上的锋芒大有收敛。在内部已明确表示将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发展国内金融业务上。
  “中投、平安在海外投资上发生巨额浮亏,投资的出发点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只是投资时间过于仓促,在投资时机上把握不当。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伐应当继续,不可因噎废食,不可因为畏惧风险而止步不前。”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评论。
  有分析人士认为,倘若企业练好内功,怀抱着激情和理性扬帆“出海”,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的当下,也未尝不是一次名利双收的良机。

  相关稿件
· 欧美国家政策未明朗 中投不会大规模投资 2008-12-04
· 梁国勇表示:中投初出茅庐 需谋定而后动 2008-10-09
· 给中投公司多一点时间 2008-08-08
· 2月29日付息日考验中投资金链 2008-02-28
· 中投公司投资黑石亏损的教训 2008-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