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农民受益“科技套餐工程”
    2008-03-27    作者:蒋建科    来源:人民日报

  编者按 眼下正是春耕时节,大批科技人员下乡帮助农民推广科技成果。究竟如何让农民听得懂、用得上,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北京市为农民开展的“科技套餐工程”给人启发。

邱炯 绘

图为农业专家向农民现场传授果树修剪技术。唐谨 摄

专家来了,农民拍手笑了

  京郊农民真有福气。一开春,昌平区的农民朋友就先迎来了“每周一村” 技术讲座,场场爆满。技术讲座到了哪个村子,附近十里八乡的农民就闻讯赶来,一些家长还把在市里上大学的子女叫回来帮助下载授课内容。
  是什么讲座能对农民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这正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农委共同开展的“农民致富科技服务套餐配送工程”给郊区农村带来的新变化。听过课的农民都说,专家讲的,正是我们着急办的事,谁愿意错过呢?
  北京市科协和北京市农委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取得显著成绩。但随着首都经济迅速发展,京郊农民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以往那种“今天来,明天走,内容单一,农民被动接受”的科技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科技服务需求,迫切需要根据农村新的发展形势,为改善农业科技服务提供模式。
  2006年6月6日,“科技套餐工程”在通州区宋庄镇启动,市科协和农委确定了“了解农村实际情况、整合有效科技资源、根据农民需求配送、持续提供科技服务”的科技下乡模式。农民把这种贴近自己的科技下乡比喻为农民“点菜”,专家“掌勺”,无不拍手称好。

苹果红了 农民腰包鼓了

  北京真顺红苹果专业合作社,是以苹果生产为主的专业合作社,有社员108个,苹果种植和管理水平较高。在实施“科技套餐工程”过程中,合作社提出了全红苹果率较低、容易遭受雹灾、品牌知名度不高等一系列急需解决的新问题。“科技套餐工程”有针对性地请市农林科学院魏钦平教授来果园讲授“苹果有机生产管理”、“苹果树集中施肥与节水灌溉”和“苹果、樱桃优质高效栽培新技术”。请虞国跃教授主讲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等讲座,帮助果农加强了虫害预测预报,减少了农药的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专家帮助下,2007年真顺红苹果专业合作社获得了一个丰收年:一是全红苹果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达到85%;二是销售价提高了20%,在遭受雹灾的不利条件下,实现效益与上个年度持平;三是“真顺”牌苹果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前来采摘的市民竟排起了长队。

环境美了,秸秆长蘑菇了

  延庆县是北京的西北大门,近几年奶牛发展迅速,每年20万吨的牛粪成为北京水源地环境污染的潜在威胁,还有大量到处堆放的废弃秸秆也影响首都形象,如何清除和处理都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为此,延庆县“科技套餐工程”聘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北京食用菌协会理事长王贺祥等专家到香营乡“富乡民”奶牛合作社,开展了利用牛粪和秸秆栽培双孢蘑菇高产技术的推广和示范,共栽培双孢蘑菇2400平方米,双孢蘑菇的产量平均为每平方米8.5公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每平方米的原料和菌种费为15元,产值为51元,每亩大棚单层栽培400平方米双孢蘑菇的原料成本为6000元,产值为20400元。
  该项技术解决了粪便及秸秆燃烧的污染问题,同时变废为宝成为种植双孢菇的原料,而双孢菇采收后的生产废料又可还田做肥料,真正实现了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全县食用菌生产基地已发展到400多亩,并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

套餐来了,农民劲更足了

  北京市科协主席田小平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农村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它的需求也是多样的,因此,农民的需求延伸到哪里,科技套餐的服务就要跟到哪里”。
  农民需要特色培训,“科技套餐工程”就组织开展农民培训260多次,现场受训农民共24820人次,远程教育覆盖达5万人次。
  农村需要“乡土专家”,“科技套餐工程”从10个郊区县选择了200名林果生产大户、150名畜牧养殖大户、150名设施蔬菜生产大户作为培养对象,加强培训,使他们成为技术过硬,知识扎实,扎根农村不走的“乡土专家”。
  农田生产一线遇到技术问题,“科技套餐工程”就举办田间大课堂,针对出现的问题,请林果专家入园、蔬菜专家入田、畜牧专家入舍、水产专家入塘,通过现场示范指导的方式,全年开展50次现场培训,受益农民5000多人次。
  农村发展也需要规划设计,“科技套餐工程”立即组织专家,2006年为延庆县珍珠泉乡作了镇村发展规划,去年又组织中国农科院的5名专家,成立了“大兴区长子营镇新农村五年发展规划组”。专家组先后6次到长子营镇,为其度身订制了近十万字的“农业产业五年发展规划书”。
  经过两年努力,“科技套餐工程”在京郊10个区县共设立了20个试点乡镇,成立由15名资深农业专家组成的顾问团,组建包括中央及市、区县、乡镇、大学生村官在内的四级人才队伍共1200多人。开设了包括种植、养殖、民俗旅游、医疗保健、心理卫生、农村应急避险、基础文化、农业政策等几十门课程,培训7万余人次。推广先进、适用、成熟的科技成果80多个,发放科普资料7万份,投入资金280万元,科技成果的直接受益群体达26000多人次,总受益面积达4万余亩,累计促进农民增收680多万元。

  相关稿件
· 浙江宁波慈溪市出现一批“数字农民” 2008-03-27
· 珠三角:大学生起薪点不如熟手农民工? 2008-03-25
· 谢德体:大学生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应该奖励 2008-03-24
· 大学生的“农民梦”为何难圆? 2008-03-24
· 农村建设缺实用人才 培育新农民成当务之急 2008-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