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来,合计一年的收成,来自河南的数据暖意融融: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078亿斤,实现四破千亿斤,并连续10年夺得全国第一。 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河南经济也迅速企稳回升,前3季度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3%,预计全年GDP增速有望超过10%。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齐进”,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河南已初步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种选择
立足省情,抓粮食生产坚定不移
“留那么多耕地干什么?一亩地发展工业的产值比种粮食要高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改革开放以来,这样的议论在中原大地从未消失过。然而,在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心目中,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如果不种好粮食,谈何出路! “种不好粮食,近1亿人的吃饭就出问题,社会稳定就要出事,经济发展的基础从何处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旗帜鲜明,反复强调:河南的发展与其他省份特别是沿海省份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是必须在做好“三农”工作的基础上实现崛起。如果粮食问题搞不好,中原崛起的基础就会受到冲击。 “粮食生产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是我们应尽的政治责任;稳定粮食增产也是河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要基础。”省长郭庚茂说。 思想统一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成为放在首位的课题。 河南敢开先河。2005年起河南全省取消了农业税,7000多万农民喜上眉梢。 当年,河南农民减负9亿元,5年来共减负193.22亿元。这5年来,河南农民还户均获得补贴1003元。惠农政策使农民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由2004年的1.35亿亩增至2008年的1.44亿亩,年均增长200多万亩。 从2005年起,河南还整合70%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连续3年集中投向24个产粮大县,强力打造中原粮食生产核心区。如今,核心产区粮食增量占到全省增量的80%。 老天似乎在考验着河南人民的意志。去冬今春,河南麦区遭受大旱;夏日玉秫结籽,却遇暴风摧青。人们为今年河南的粮食生产捏了一把汗。 面对灾情,河南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在惠农政策措施落实上突出一个“早”字,即提前1个半月拨付2009年农资综合直补和粮食直补资金78亿元;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提前近3个月启动,并将喷灌机、潜水泵等抗旱机具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紧急启动抗旱保丰收行动计划,迅速筹措12.51亿元,在4月底前建成一批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的应急灌溉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39万亩。同时,紧急组织全省13794名科技人员,分包4.8万个建制村,面对面地指导农民抗旱保丰收。
一套举措
推广科技、兴修水利,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数据显示,河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正呈加速提升之势。以夏粮为例,1984年首破300亿斤,到1996年突破400亿斤,用了12年;到2004年突破500亿斤,用了8年;到2008年突破600亿斤,仅用了4年。 粮食增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河南省委副书记陈全国说,河南粮食产量之所以连续创出历史新高,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威力,推广了一批优质品种和先进技术。 “科技兴农,种子先行”。20世纪80年代以前,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粮种却几乎全靠“外援”。五花八门的外来作物种子由于“水土不服”,产量不尽如人意。为改变这一窘况,河南高度重视农作物良种的培育和推广,在全省形成了国家队、省级队、地方队和农民育种家组成的育种攻关队伍。“郑麦9023”、“郑单958”等新品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前,河南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小麦品种经过9次换代,平均亩产已由1949年的83斤增至800斤左右。小麦良种对小麦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到50%。 有了好技术,还要送到农民手里。河南努力破解科技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今年小麦生产的关键时期,启动了“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行动,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实现了零距离对接。 产量增不增,还要看水。副省长刘满仓说,河南粮食产量连夺冠军的10年,正是河南水利建设突飞猛进的10年。2008年,河南水利基础建设投资56.6亿元,比上年增长近60%;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省级以上投资34亿元,比10年前增加近6倍。 在正常年份,河南缺水总量5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河南发展节水灌溉,每年节水10多亿立方米,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20多亿公斤,增加经济作物产值30多亿元,节省运行费1.21亿元。 一系列政策举措,使河南成为近年来全国粮食增产的最大动力。河南每年的粮食增量占全国的1/3强。
一条道路
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夯实根基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由于长期的“原”字号外输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滞后,河南农业经济水平低,财政困难,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弱,导致农业缺“钙”,工业缺“钢”,相互制约,形成了恶性循环。 1990年,河南省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振兴河南经济”。此后连续在3个五年计划中把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开始了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探索。 进入新世纪后,河南在强农兴工道路上更上层楼,明确提出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工业化为先导,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进程。
以2006年省第八次党代会为标志,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在推进中原崛起进程中,必须更好地统筹“三化”进程,抓住工业化这个“牛鼻子”,为城镇化提供动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助力;抓好城镇化这个载体,为工业化提供平台,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抓牢农业现代化这个基础,为工业化、城镇化夯实根基。 近年来,围绕做大做强食品工业,省委、省政府又提出,河南不仅要做国人的“大粮仓”,而且要做国人的“大厨房”,做世界的“餐厅”。 2008年,河南省食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3514亿元,居全省工业行业之首,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肉制品、味精、面粉、方便面、挂面、面制速冻食品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成为全国第一粮食加工转化大省、全国第一肉制品大省和全国最大的面粉及面制品、肉类和调味品的生产基地。 如今,河南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已占工业增加值的1/4,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助推河南经济“蛋糕”越做越大。30年来全省生产总值以年均11.2%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2007年,河南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全国第九位上升到第五位。 值得注意的是,河南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却由1952年的62.2%下降至去年的14.4%。 种好粮食,也是为工业打好根基,丰收的河南人收获着更多的自信。 如今,担负着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河南,又制定了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按照“以粮为题、统筹三农”的战略思路,计划到2020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300亿斤,把中原粮仓打造成丰厚殷实的美好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