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察文字实录-绿色经济:气候与利益平衡
    2010-05-12        来源:央视网

    主持人(陈伟鸿):这里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观察》,今天我们要来关注的是刚刚在北京召开的“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这次会议是由发展中国家民间智库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而组织召开的一次大型的国际会议。作为绿色经济倡导者的中国是如何将新的发展模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来相结合的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又应该怎样去承担与之相符的国际责任?今天我们将就此来展开评论。
    今天我们现场的两位评论员是张鸿以及特别邀请来到现场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高级研究员、新能源商会的秘书长曾少军博士,欢迎您来到现场。电视机前的也欢迎大家各位登陆央视网、新浪网、搜狐网或者是号码为123456789的QQ来发表您的观点,稍候的节目当中我们将给予关注。
    首先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次大会。
    孙静溪(记者):政府、企业、公众如何拧成一股绳,推进绿色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在北京举行的“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上,来自2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共同把脉,希望给这个问题找到一个答案。
    解说:这次会议是继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中国为推进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举行的一次高规格研讨会,与会的代表希望为年底在墨西哥坎昆举行气候大会寻找共同交汇点。
    魏建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现在这个误会太多,误解也太多,这样(误会)消除了以后可以推动坎昆会议能够取得进一步的积极成果。
    解说:与会的各国代表都称赞中国政府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的努力,同时指出,面对日益严峻资源环境形势,各国要以自身的生态系统为基础,加快发展绿色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加强沟通与合作。
    沙祖康(联合国副秘书长):中国作为一个,我刚才讲话中提到的叫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在节能减排上迈出这么大的步子,做出这么大的成绩,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里德高(丹麦首相办公室副国务秘书):让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中国)的领导人和商界人士,对于开展绿色经济议题巨大的热情,以及你们巨大的内在动力,去把你们的绿色转向绿色发展模式。
    迈克尔?丘奇(格林纳斯环境部部长):我们的发展中世界,其中包括中国,越来越期待中国、印度、巴西、南非,这些大的发展中国家,发挥领导者的作用。
    解说: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谢振华表示,年底的墨西哥坎昆气候大会的核心任务,是继续按照巴黎路线图的要求,促进《京都议定书》的全面和持续实施,为此,各国应在推进有关公约基础上加强互信,深化合作,努力实现发展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主持人:在北京召开的这次国际合作会议针对的是绿色经济和气候变化,我想这也是全球共同关注的一个主题,那么这一次的会议,它举办的时间节点让很多人觉得非常的有意思,首先它是在去年年底丹麦的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同时又在年今年年底墨西哥的坎昆会议之前,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特别时间点来举办这样的一个国际合作会议,两位评论员你们觉得会议要达到的诉求是什么?他会关注哪些层面?
    张鸿:刚才你说这两个节点的时候,其实已经明白了我们这个论坛,它大概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就是在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没有达到广泛的共识,还有争议,还有分歧。那接下来我们是希望在下一个会议上,坎昆能达到一些共识,那怎么办呢,那就当中需要有一个讨论的过程,而且重要的是它不是一个官方的一个论坛,它是一个非官方的,就是我们号称“超级智库”的国经中心,在我印象中它好像是成立以来第一次召开类似这样主题的……
    曾少军:气候的。
    张鸿:对,气候的一个论坛,那非官方的好处在哪儿呢,就是如果我们说官方的,比如说到了坎昆,所有的国家都在这儿,那是寸土必争的,我的利益是不能放松的,但是论坛上民间的机构组织的论坛上,各国来的代表就不是寸土必争的那个架式,大家就是讨论的,心平气和的讨论。
    主持人:他们这个探讨的氛围可能会更加的浓厚一点。
    张鸿:对,我们讨论一个接近共识的这样一个方案;第二点在我来看,我觉得除了在这样一个论坛上之,中国和众多国家需要共同的探讨一个可能达成一致的这样一个方案以外,还有一个交流,比如说很多国家说中国在减排方面做得很好,那我们来学习你的经验,那中国其实也要从一些国家当中也学一些经验,这个学经验的这个过程,我觉得这个点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今天它其实是有匹配的,就是我们在金融危机以后,我们开始反弹了,经济开始现在逐步的向好,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结构调整,结构怎么调整,那其实就是我们的绿色经济怎么能够持续发展,我们怎么能够在这个气候变暖的情况下,能够尽量地保证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这个论坛它起到的在中国这个经济发展的时间点上可能起到一个我们能够借鉴的一个作用。
    主持人:这次论坛真的是高朋满座,我们看到发达国家也来了,发展中国家也来了,是不是真的如同张鸿刚才所说的,他们会在更加和睦的一个氛围当中真正地来谈这个绿色经济和气候变化所引发的一系列的问题?
    曾少军:从这次效果来看,我觉得基本上还是达到这样的目的了,从会议中我们观察来看,首先你刚才提到发达国家,很有意思,在这个哥本哈根会议期间甚至之后,英国的这个外相米利班德还指责中国是接替了这个大会,说中国很傲慢怎么着,但是在这次会议上英国的代表他怎么讲呢,说实际上你们中国,他用的原话,说中国你们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里面做了很多很伟大的贡献。
    主持人:你觉得这是他们的真心话。
    曾少军:态度转变了,他说只是你们没有宣传,我们西方人不知道,态度在转;另外你看看这个德国,德国这个代表,我在听到就这么讲,说你们这个中国人对我们有误解,我们并没有抛弃《京都议定书》,这是一个核心的一个焦点在这个哥本哈根会议上,我们是支持《京都议定书》的,他说只是我们之间缺少信任,所以这次会议上我们的发达国家这种信任,应该说从某种程度上重新在建立;还有一个就是发展中国家,通过这次会议的沟通,发展中国家阵营重新的达到了这种团结。所以从这会上基本上实现这种通过交流来增进信任,来增加这种沟通,然后来为年底的这个坎昆会议,这个气候国际合作进程来推动,赢得一个比较好的气氛,这个目的,我个人觉得基本上是达到了。
    主持人:看得出来大家对于这个会议营造的氛围,其实就像刚才两位评论员强调的一样非常地关注,因为有这样的氛围才能够真正地进入到实质性的一些谈判当中。
    那我们也来看看网友通过网络发来的自己的观点,首先看到这位署名叫“飞龙”他提到,“发展绿色经济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所以不能简单地依靠市场来发展,政府必须为企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的奖励,但仅靠政府是没有办法推动的,政府建立一种竞争平台之后企业的表现也是相当重要的。”
    主持人:刚才我们这位网友特别提到了政府的力量,我想在打造绿色经济这个层面呢,中国可以说是有目共睹,无论是政府或者是企业都在积极地寻找绿色经济的发展途径,都在探寻一些新能源环保的一些新技术,我们接下来在这个短片当中一块来了解一下。
    解说:节能减排如何落到实处?在绿色经济国际合作会议上,不少中外代表都对中国华能集团的一套碳捕捉项目很感兴趣。
    许世森(中国华能集团科技创新中心总工程师):碳捕捉呢,就是从电厂的废气,烟气中将二氧化碳捕捉出来,利用那个吸收塔。我们就可以获取99.7%高纯度的二氧化碳,绿管子里就是回收出来的高能度的二氧化碳,循环完了以后,进入黄颜色的管子里,黄颜色的管子里面,把它再提纯成高纯度的,99.997%的二氧化碳,然后存在那个罐子里面。
    解说:目前这个项目已在华能北京热电厂上马,投资2400万元,每年能回收二氧化碳3000吨,每吨二氧化碳收集的成本是300元,如果把收集加工后的成品二氧化碳卖给需求方,每吨价格是500元,企业不仅实现减排还有利润空间,近年来,我国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关闭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生产能力,努力从源头上减少消耗,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至45%,节能提高能效的贡献率要达到85%以上,“十一五”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十一五”前四年,经过共同努力,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4.38%,为在年底前确保实现减排目标,中央将安排预算内投资333亿元,中央财政资金500亿元,重点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循环经济发展,淘汰落后产能。
    李俊峰(国家发改委节能研究所副所长):必须树立一个节能打持久战的目标,没有这么一种思想的话,我们不要说我们今年“十一五”的计划目标会落空,或者完不成,甚至我们完成40%到45%低碳的这种目标都是很困难的。
    主持人:我们看到其实中国政府是高度重视发展绿色经济和应对全球的气候变化的,那么作为全球最大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自从丹麦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之后,中国在打造绿色经济方面究竟有什么样的一些亮点?能不能请评论员跟大家来介绍一下?
    曾少军:主持人,我觉得很注意的听了你刚才一个表述,是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中国在绿色经济领域里面做了哪些工作,我想说的一件事是事实上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中国也做了很多工作,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一种概念,我觉得有几个基本的概念或者定义,我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说一下,一个叫做循环经济,一个叫做绿色经济,还有一个叫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是跟什么相对应的,Recurrence,英文叫Recurrence,那它对应的是可持续发展,我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它是一种循环和回收,再利用。
    曾少军:对对,那么另外一个叫做绿色经济,绿色相对应是什么呢,黑色,黑色就是这种污染的,是环境治理领域里面的另外一个概念,还有一个概念叫做低碳经济,那么低碳对应的什么,高碳,那么它们的排放是直接导致全球变暖,导致这个气候变化这么一个主要原因。所以不管是循环经济,还是这种绿色经济,还是说将来我们要提的低碳经济等等,核心的一个都是要追求这种可持续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中国一直在做,为什么这么讲呢?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这么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这种可持续发展,绝不能走西方国家的先污染再治理,或者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这种道路了,我们必须要走一条这种资源少消耗的这种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这种道路。所以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经济是一种内身的需求,不完全是国际上的压力,所以这个角度说没有哥本哈根会议。
    主持人:我们也一直在做。
    曾少军:我们也一直在做,我刚才说了,不管是这个循环经济,还是绿色经济,还是低碳经济,都要寻求可持续发展,核心的一个领域里面就是我们的能源消耗怎么解决,那么三块,第一个是节能;第二个是能效;第三个是能源替代。那么能源替代就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生能源。那么在这里面我有三个例子可以给大家举一举的,一个是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可能大家很不经意地看到我们屋顶上有一个像一个水桶似的太阳能热水器,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东西,为全球的这个碳排放,为全球减少碳排放,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什么这么讲呢?中国的太阳能目前占全球的78.5%的这个比例,多大的贡献呀,但是我们没有说出去,没有宣传;第二个我们再看看我们的风能,自从2005年这个《可再生能源法》通过之后,中国的风能是连续几年翻番的增长。
    主持人:我们的风车也在中国的大地转着呢。
    曾少军:对,所以以风能为代表的这个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它是什么,它是一种风能,太阳能它是一种低碳或者明碳能源。
    主持人:清洁能源。
    曾少军:这里面也做了很大的贡献;还有一个就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可能大家都注意到了,我们的小区里面居委会花一块钱去买一个节能灯,背后是什么,是我们的企业做了贡献,是我们的政府进行了引导,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是我们的政府,还是我们的企业,还是我们的人民,都在默默地已经为发展绿色经济做了很多贡献。
    主持人:那既然我们一直都在做,我们的下一步的重点会放在哪里,这也是大家关注的。
    张鸿:我们持续做下去,然后像刚才曾先生说,说英国人说我们一直做的很伟大,但是你宣传太少。
    主持人:我们都不知道。
    张鸿:对,也需要告诉人家,就像这种论坛其实也达到这样的目的,就是告诉人家中国经验到底是什么。
    主持人:对。
    张鸿:曾先生好像出了这本书专门介绍这方面经验,那前几年有一本畅销书叫《世界是平的》,它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前年底又出了一本新书叫《世界又热有平有挤》,听这名字就知道,它是一个关于气候,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这样一本书。
    主持人:也是在全球变暖的潮流当中出的一本书。
    张鸿:对,当中其实有专门的一章写到中国,就是中国经济会不会变绿,这个说的就是中国的经济其实是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做的工作,虽然里面写到一些挑战,但是他仍然对中国的这些工作是很感慨的,所以也可以作为中国整个的绿色经济的一个宣传册,您比如说他提到了2007年的政策,中国说发电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先使用清洁能源,然后天然气、太阳能或者风能,而不是煤炭,这个里面政府是有补贴的,所以他非常感慨说,如果美国能够执行这些政策该多好啊,你看到他提到的几乎每个政策都说,在这些政策里面中国很多是采取的是世界顶级的政策,就是领先美国,然后他还会举了一个数字,就是刚才曾先生提到那个节能的灯,说2008年开始实行的。
    主持人:政府补贴。
    张鸿:然后说,中国政府补贴,如果全中国所有的灯都从白炽灯变成节能灯的话,会每年省600亿千瓦时的电力,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减排600万吨的二氧化碳。
    主持人:是,我觉得地球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家园,那么在发展绿色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当中,无论是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如何来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如何来加强合作呢?稍候的节目当中继续我们的评论。
    解说: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对话与合作,中国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和节能减排,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国如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新课题?《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欢迎回到节目现场,今天的《今日观察》关注的是在北京召开的发展绿色经济和针对气候变化而展开的国际合作会议,那么我们来看看网友上传的这两幅漫画当中,如何来描述他们心目当中气候变化所引发的一切。首先看到这幅漫画针对的是现在特别热的一个关键词叫“碳交易”,每个人都在盯着它,但是似乎都有一定的困惑,怎么看这幅漫画?
    曾少军:这很有意思,一个玻璃罩,实际上反映了人们一种心态,碳交易看得见摸不着,不知道怎么操作,这个也反映一种现实,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这种要应对气候变化还是需要这种市场的这种机制来推动。
    主持人:而且需要告诉大家“碳交易”到底是什么,你看他发出的疑惑是,这个能吃吗?看起来像一个大蛋糕特别诱人。再来看看这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在这个领域的对话,张鸿你怎么看?
    张鸿: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减排资金支持的时候,往往会附加一些条件,但是有一些条件呢是发展中国家可以接受的,但是有一些特别巨大的压力的条件,可能会成为发展中国家不能承受之重。
    主持人:所以其实从这个漫画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气候之争,往往它可能代表的是发展之争,这是国与国之间在这个问题上一个力量的博弈,我们也收集了一些媒体发表的相关的观点,我们一块来关注一下。
    解说:与会嘉宾对绿色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纷纷建言,阿尔及利亚国土整治环境及旅游部部长拉赫马尼说,应该进一步加强国际的合作,进一步促进技术的转让,因为在技术转让方面对于非洲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要抛弃那些旧的、古老的技术,同时进一步发展新生的技术,而且还应该鼓励各国之间的交流,交流技能和经验,以便能够帮助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向绿色经济的过度。
    巴西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塞拉表示,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达国家对于向发展中国家传播和转移清洁技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新技术要相互合作,金融支持也要拓展。
    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张华宇表示,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商业银行因根据国家政策和企业特点积极推进碳金融发展。
    新华社援引国家发改委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的观点说,对于中国发展仍然是当前的第一要务,13亿人需要有尊严的生活,要履行2020年前单位GDP碳强度下降40%至45%这一减排承诺,中国需要更多合理的排放空间。
    中国产业结构目前不大合理,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只有约40%,远低于发达国家,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起步较晚,中国能源结构里的高碳特点,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变。
    主持人:其实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经济之间是需要寻求一个平衡点的,在这个领域中国一直都在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但是西方一些国家我们也特别注意到,他们希望能够抛开这样的一些原则,那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的状况,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究竟该如何来应对?你们二位有什么看法?
    曾少军:这个问题可能大家听了很多次这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了,但是这句话我还要解释一下,关键两个词,地一个是“共同”,第二个是“有区别”。
    主持人:我们要它从这个玻璃罩子当中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到底是什么。
    曾少军:对,真正明白,“共同”就是说全球变暖谁都跑不掉,都在一个星球上,危害大家都是一样,共同面对的,但是责任是有区别的,这里面核心的问题就是历史排放,全球有85%以上的排放是这个发达工业化以来的排放,所以这里面二氧化碳这个累计是这里边的责任,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举一个形象的例子就是说,我们围在一个桌吃饭,我现在刚刚进来,你吃了半天了,我刚刚进来,发达国家。
    主持人:还没坐下来。
    曾少军:像美国这样发达国家说,现在我们实行AA制,我还没吃呢,你要我AA制度。
    主持人:其实有一些不公平存在。
    曾少军:对对,所以这就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很形象的一个比喻,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今后要怎么应对。第一个,我们坚持“双轨制”,双轨制就是坚持《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这两个双轨制,公约是长期的一个应对目标,全球要控制在两度以内,保证不被海水淹没等等之类的,第二个是《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真正地把这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细化了,就是说发达国家你首先承担责任,发展中国家暂时不承担责任,先发展,有发展的优先权,我们还要听更多的这些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国家的这个声音,所以在联合国框架下来应对。
    主持人:你刚才提到其实不光是各个国家之间的责任是有不同的,他们的利益诉求也有不同,所以这种分歧显而易见它就会一直存在,你又提到新的一个概念,用经济手段来解决这种分歧,到底这是不是一个可以治百病的,包治百病的良方?张鸿你觉得?
    张鸿:它可以说根上就是经济问题,当我们说绿色经济的时候,就是我们知道只有绿色是不可以的,它必须后边配上经济,经济是什么呢?就是利益,就是他一定有利益的驱动,这个国家才愿意做这个事情,否则的话他付出的成本太高,他就不愿意做这个事情,比如说这一次大家都期待说墨西哥的代表,因为坎昆将要在墨西哥举行嘛,他上来说说我们可以答应减排30%,但是发达国家得给我技术,得给我钱,否则的话我达不到也做不到这个事情,这个得投入,然后丹麦的代表紧接着就上来说,我们虽然发达,但是刚刚经历金融危机,这个还不知道能不能过去。
    主持人:我们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
    张鸿:所以他其实就是个利益问题,大家来谈。
    主持人:你看这个“碳交易”,它听上去是特别的漂亮的一个字眼,但实际上做起来真的这么难。
    张鸿:这成本非常高,你比如说就刚才片子放的碳捕捉,那是一个成本极高的事情,我看到一个世界银行的代表他就说,如果我们做到这些工作的花费成本有多高呢,就说根据世行的研究在东亚地区每年投资额度需要达到850亿美元,中国需要640亿美元。
    主持人:那你们觉得各个国家的分歧到底可不可以通过这个经济手段来得以解决呢?
    张鸿:可以,当然是可以,但是需要谈呀,就像我们这样公共论坛也罢,还是到最后政府间的谈判也罢,都是需要谈的,只不过是你妥协多少,他让步多少的问题,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要妖魔化别人,我还引用弗里德曼的一句话,他就说现在我们指责那些发展中国家,就相当于我们已经饱吃了山珍海味以后,然后对那些,只留下残羹冷炙给那些发展中国家,然后我们还责怪他们贪吃,这在某种程度上有一些厚颜无耻。
    主持人:其实我们的很多的网友也关注到,在问题上发达国家跟发展中国家他们的一些分歧。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观点。
    “人生若只如初见”他是这么来表述自己观点的,“发达国家要对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负全面的责任,要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治理自己已经造成的污染,发展中国家要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的错误观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的要来做好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工作”。
    再来我们了解一下今天的特约评论员,对此会有什么样的观点。
    邹骥(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发展低碳经济要从国情出发,这是第一个根本点,低碳的发展趋势是对的,努力也是对的,但是要和短期的就业、贸易,要结合起来,否则的话就会欲速则不达,那么当然总的来讲,要有一个理念上的正确认识,就是说不管是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还是什么经济,它最终都是要经济,都是要改善民生,促进人类发展,这是首先要解决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不能因为片面的,为了搞低碳而低碳,牺牲人类发展,这两者长远是一致的,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怎么找到一个过度的稳妥的路径。
    潘家华(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在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格局中,中国的地位在不断凸显,受到的国际压力也是在不断地加大,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需要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但是并不需要有绝对量的减排义务。但是现在国际社会,对中国有一种过高预期,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对中国来讲我们还是要以发展优先,没有资金,没有技术,不可能去利用零碳的能源资源;第二,我们是要大力地减排,这个我们做的也非常好,世界上公认的;第三,要寻求国际的理解,参与国际合作,同时我们也需要真正地认识到发达成熟经济体他们必须要率先垂范。
    主持人:我们听到很多特约评论员的观点,都是提到面对这个气候变化,我们要探寻一个气候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要寻找一个稳妥的路径,那现在的问题就在于这个稳妥的路径到底在哪里,怎么来寻找到它?怎么走?
    张鸿:专业的建议肯定曾先生他们会给出,我是想引用新华社一个数据,它说中国66.9%的人认为环境污染挺严重的,但是有49.1%,也就是几乎一半的人,认为自己在环境中没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刚才我们其实谈到了政府的责任,谈到了企业的责任,我觉得我们个人其实在绿色经济当中也有自己的责任,我们会说绿色经济就在我们身边,其实它就是我们生活的方式,比如说如果我们能少用一点纸或者如果用的话尽量用环保纸,如果我们像刚才说的,我们尽量用节能灯那我们就会让我们的消费变成绿色消费,那如果我们的消费变成绿色消费的话,就是会对绿色经济起码推动一点点。
    曾少军:对,消费习惯行为的培养很重要。
    主持人:曾先生你觉得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曾少军:我觉得今天这个对话,这个题目定的很好,怎么来讲呢,就是一下子切中了目前气候变化真正核心的内容,平衡气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核心的关系在哪里?就是我们在工业化和这个城镇化没有完成的阶段,或者在这个进程之中,一定量的碳排放跟经济增长是成正比关系的,核心的问题就在这地方,美国人要继续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所以他也不想现在就……

  相关稿件
· 今日观察文字实录-造城的冲动 谁来惩罚? 2010-05-10
· 今日观察文字实录-高盛集团欺诈丑闻:凸显金融衍生品监管难题 2010-05-07
· 今日观察文字实录-透视美日贸易摩擦:艰难海外投资路 2010-05-06
· 今日观察文字实录-破解网络视频版权瓶颈 2010-04-27
· 今日观察文字实录-拯救希腊 201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