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王小丫):大家好,这里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观察》,欢迎各位的收看。今天,我们继续来关注日本和美国贸易摩擦。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经济起飞为日本聚集了巨大的财富。日本的企业在雄厚的经济实力的助推之下,开始了历时几十年的走出去之路。但是,这条路是否一帆风顺?它经历了怎样的坎坷和荆棘?他们的得失,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到什么?今天我们将就此展开评论。
今天我们的两位评论员是向松祚和刘戈,接下来我们就首先来关注一下当初日本的企业是怎样走出去的。
解说:598亿美元,这是1987年日美贸易顺差的新数字,挣来的美元怎么花,很多日本人开始琢磨,何不把从美国挣的钱就地在美国花掉,于是到美国去花钱成为许多日本企业的风尚,当时日本本国的房地产泡沫有不断放大的迹象,而日元大幅升值也反衬出购买海外不动产的价格优势,于是不少日本人将收购的目光瞄准了美国的房地产,在当时的洛杉矶,日本人掌握了繁华地段近一半的房地产,在夏威夷,96%以上的外国投资来自日本,并主要集中在饭店,高级住宅等不动产上,到80年代末,全美国10%的不动产已成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1989年,日本人购买美国资产更是达到了顶峰,几个标志性事件也让当时的美国民众记忆犹新,日本三菱土地公司花13.73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洛克菲洛中心的14栋办公大楼,按当时1美元兑160日元的汇率计算,三菱土地公司的投资额为2188亿日元,成为拥有洛克菲洛中心80%股权的控股股东,洛克菲洛中心曾被视为美国的标志性建筑,美国媒体将这一收购行为称为日本人买走了美国人的灵魂。当年,索尼公司宣布,他们以34亿美元的价格成功购买了美国娱乐业巨头,也是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从1985年到1990年日本企业总共进行了21起500亿日元以上的海外并购案,其中18起并购对象就是美国的公司,狂热收购引起了美国社会的极大反响,美国人甚至自嘲的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传来消息,日本人买走了自由女神像。
主持人:从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短片当中可以了解到在整个80年代,日本它是非常的狂热的到美国去买地,买房,买企业,他们为什么如此狂热的到美国去花钱。
刘戈:其实片子里头只反映了一部分,他不但是在美国这么买,在世界各地,在伦敦,在巴黎,在澳大利亚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这样的一种收购活动,而且这种买房买地都是买那种最显眼的,就像是我们很多人一下子有钱了以后买东都会西买名牌一样,那么只是什么地方哪一个楼最有名,哪个公司最有名,那么我就买谁,那么比如说话洛克菲洛中心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话,都是这样一种心态下面的产物,但是并不是开始就是这样的,其实呢从70年代开始,日本对于海外的投资有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就是1972到1974年,那个时候就是日本为了应对美国对于日本电子产品这样的一种贸易上的阻碍,把企业搬到了东南亚,这样的话进行了迂回出口,减少了对外贸易摩擦。第二次就是在1978年到1981年这个期间也是为了应对美国的这样的一种贸易制裁,所以他把一些彩电厂商,那么彩电厂商把他们的生产线大量的搬到了美国,这样一种投资的话,确实是对于规避日美的贸易摩擦的这样的一种风险的话,起了很大的作用,应该说这种投资的话,他是比较理性的,他是有步骤的有规划的,一步一步做的,这个呢,这种投资的话,后来1985年以后,广场协议以后发生的这样的一种,应该说是准备不足的非理性的这样的一种投资,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主持人:我想请教一下向教授,就是当初在80年代,整个80年代当中,其实我们看到很多日本企业都到海外去买房,买地,买企业,就是他们的这种热情是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狂热,是怎么被刺激起来的?
向松祚:其实我想今天已经很少有人能想象当年80年代日本进军美国和日本向其他的海外地区扩张的那种非常疯狂的,近乎疯狂的那种形势已经很难想象了,我们看当年美国人是怎么描述当时日本这种动作的,当时美国写了很多书,比如说日本第一,购买美国,太阳永远不会西沉,都是用这样的一种书名来描述当年日本海外的扩张,其实这个现象到今天为止,仍然是很多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企业家反复在研究的一个非常重大的一个现象,那么这个里边其实有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小丫你刚才问,就是说他这么非常积极的,而且是近乎疯狂的去扩张,他哪里来的钱,这是首先一个问题,他的钱从哪里来,这里面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85年广场协议以后,日元的大幅度的升值,在此之前,日本在海外的扩张有没有,也有,对海外的投资,不管是买股票买证券,还是买其他的直接投资都有,但是85年之后是急剧的扩张,因为日元升值使得日元看起来很值钱,那么很多日本企业把日元换成美元到美国去投资,他就觉得非常有钱,同时他到美国投资的资产反过来折成日元,比如说过一段时间,他不断的在升值,折成一段时间以后,他在他的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出来他的资产又要大幅度扩张,同时日本当时日元升值以后,由于出口下滑,日本政府为了刺激这个经济,把信贷政策大幅度的放宽,所以当时使得日本的信贷扩张速度非常快,企业发股票,到银行去借钱,包括老百姓到银行去借钱都非常的容易,所以信贷急剧扩张使得很多日本企业非常容易借到钱,所以我们看当年80年代日本进军美国,对美国投资,以及对海外其他地方投资,他第一是靠负债,就是大规模负债,每一个企业,包括他的公司银行都是高负债,第二个他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制造业,不仅仅是贸易,这是日本传统的强项,而且他还进军商业银行,他还进军投资银行,他们扩张速度非常快,比如说当时的也岑,大和,日信,山一这些证券都是在80年代突然一下崛起,成为世界非常有名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就更不得了了,如果我们现在去查一下当年的数据,到89年到90年的时候,全世界十大商业银行有九家,前九名都是日本的。
刘戈:都是日本的。
向松祚:都是日本的商业,所以你可以看到他的扩张的速度之快,这个来势之猛,在当年确实震惊世界,把美国人也都震住了,而且全世界很多人都关心这个现象,说现在日本人真是不得了。
主持人: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国家有了一定的财富的积累之后,到海外去投资去扩张这是可以理解,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那么在初尝了这个投资的甜头之后,又更加积极的追加海外的投资,但是事情其实不是那么简单,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其实必要负的一些代价还是要负的,那么在80年代我们也看到了,有一系列的日本企业在海外投资失败的一些案例,现在我们就集中的来了解一下。
解说:在美国大肆花钱后,日本人很快就感到了,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三菱对洛克菲洛中心的收购完成后,由于曼哈顿地产不景气,再加上公司经营不善,巨额的亏损让他们难以承受,收购后不久,三菱就不得不以半价再次卖给原主,索尼购买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后来也被证明是当时日本亏损最大的企业并购案,虽然索尼最终实现了向娱乐公司转型的战略,但花费了太多的成本和时间。1990年9月,日本人雄起古忍拍出8.4亿美元一举买下了圆石滩高尔夫球场以及风景优美的17英里公路,日后算帐,人们发现,在这场买进卖出中损失最惨的是雄起古忍,而那位当年的卖主美国人马文戴维斯则赚头最大,1978年他买进这个球场时只花了7200万美元,一桩桩并购事件后,人们不得不承认,当初被认为目光短浅的美国资产出售者不但没有吃亏,而且出售得到的大量资金,为新技术革命进行铺路,美国商人不但赢得了经济效益,还在未来的发展中再次抢得先机,许多日本人也承认,当初的许多购买行为,没有严格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日元升值带来的财富膨胀,让他们头脑也发热,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至于这些资产能不能在日后带来足够的收益,并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
主持人:我们刚才看到了这一系列失败的案例,现在想请问两位评论员,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样一些案例在海外收购的失败。
刘戈:我觉得当时面对广场协议以后的这样一种情况,很多日本企业应该说他们没有之前做好准备,那么他们的这种对外扩张和对外投资的话,应该说是有一定的盲目性,你就拿索尼这个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为例,那么在当时的话,美国上下的话,确实非常的轰动,那么我这有一个找到了1989年9月最后一期新闻周刊的封面,我们看,这是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他们的片头上面的标志,你看这都被他换上了和服,而且标题日本入侵好莱坞,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耸人听闻的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是一个什么情况,实际上哥伦比亚的公司他当时的股价的话,只有十几美元,但是最后,日本收购,索尼收购它的话,最后却花了二十几美元,也就是翻倍,那么在这里面的话,就是体现出了相当多的盲目性,而且呢,美国的这些经理人,因为日本的话,索尼他委托了当地的美国一些,后来人说的话,好莱坞的一些玩家在收购这样的一个哥伦比亚的电影公司,那么这些人的话很会投其所好,他知道日本人在这个时候突然有钱了,以前一直被压抑,然后在一个新的世界里面的话,他的需求是什么,所以他们去投其所好,比如说在豪华的油轮上开大型的Party,把好莱坞的各种头牌的演员导演都叫起来,把盛田昭夫也请来,这种演员左拥又抱,然后用在索尼的这种摄像机,照相机拍下来,这样的一种软件和硬件的结合,那么当时的话,日本人很受用,他们觉得这样的公司太值得拥有了,但是对这里面的风险他孕育的这种可能遇到的这种困难的话,准备不足,那么所以的话,在后来的话,运行当中发现非常大的窟窿,那么导致日本企业史上最大的亏损,那么索尼的话,甚至几乎被带入了这样一个破产的边缘,那么但是后来经过十多年的这样一个调整,索尼公司应该说现在是很成功的走出来了,但是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大家不得不感叹,也就是说这个代价负得过于沉重。
主持人:向教授你的观点呢?
向松祚:当然我们看日本对美国的投资或者收购以及对海外的投资收购,我们要放宽一下历史的世界,其实日本对海外的这种扩张这种进军在二战之前就开始了,当然在80年代是一个高峰,今天日本人仍然还在做这方面的事情,那么80年代有很多失败的经验,其实公正的来看,他有很多成功的,那么这个失败到底怎么失败的,我觉得这个核心的原因是他经济政策的失败,我刚才前面已经讲了,就是说日本当年那么近乎疯狂的去投资去收购,他是基于两个,一个就是泡沫经济,国内这个信贷急剧的扩张,这个泡沫经济终究崩溃,那么索尼收购哥伦比亚广告公司以后,其实很多时候也是多少年都是亏损,这个经营方面出了很多问题,与他国内的泡沫破灭是直接相关的,结果我们看到就是说日本的成功成功在哪里,成功在他传统的强项,比如说传统的制造业很强,你比如说日本多少这个海外的扩张,包括80年代的扩张,像丰田,像本田,像索尼,像东芝,像他贸易的财团,大的株式会社,比如说像住友,网红,山景,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所以你看他的强项成功,但是他的弱项呢,比如说玩儿金融,玩儿文化,玩儿投机性的买卖,他都是失败,比如说我们前面讲他十大商业银行九家就是他,现在早已经不见踪影了,甚至你可以说早已经灰飞烟灭了,它的证券公司当然现在也在,其他的很多中介公司,大家都很难听说到了,所以你看这个里面非常有意思,就是说他对海外扩张其实也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就是说其他国家,比如说美国也好,英国也好,欧洲也好,也是一样,他们在海外扩张往往都是他们的强项能够取得成功,他们的弱项也不行,你比如说英美的强项是什么,是金融,我们现在看到几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在全世界称霸的居于主要地位基本上都是英美的企业占多数,但是制造业日本确实是很成功的,所以总结他失败的教训我觉得核心还是在于他的经济政策出了问题,尤其是日元升值造成的泡沫经济出了问题,已经埋下了当年这个后面出现这个很多惨痛的失败的例子,这个种子,当时已经埋下来了。
主持人:其实我们纵观几十年的日本企业海外扩张和投资历程,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一波三折,从最初的尝到了甜头之后刺激海外投资的积极性之后,又负出了一些惨痛的代价,那么在负出了惨痛代价之后又会如何调整,稍候继续我们今天的评论。
解说:海外并购,投资之路收获怎样的经验,哪些教训值得吸取,《今日观察》系列节目,透视美日贸易摩擦。
主持人:好,欢迎各位继续关注,我们今天关注的是日本企业的海外扩张,那我们也注意到这几十年的日本企业都坚持在海外投资,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说最近我们就看到了全球瞩目的一次丰田公司的汽车的召回事件的严重的挫折。
解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今年以来,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商,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召回事件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于踏板门和脚垫门事件,丰田在美国感受到了凛冽的寒风,总裁丰田张楠到众议院接受质询,800多万辆汽车被召回,日本自己都很奇怪,美国各界为何兴师动众,彻查丰田汽车,除了车头立着的日本标志,其他从里到外的多个零部件是彻彻底底的美国货,日本人又一次领略到,虽然都是美国制造,但是日本品牌美国造,与美国品牌美国造,在关键时刻还是遭受了不同待遇,召回门让丰田再一次让体会到海外扩张的苦涩,但是辛酸的付出总是有回报的,几十年来,日本企业在一次次的碰撞中,摸索海外投资之路,2005财年上半年,日本海外投资获得的收入首次超过贸易盈余,成为日本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中的最大盈余来源,这表明日本的对外经济结构已经逐步从贸易立国向投资立国转变,日本经济的全球化之路,正在急速前进。
白益民(中国社科院日本经济学会理事):90年代它又把这些,产业很多的往中国转移,现在又开始往印度转移,所有这种模式,我把它称为一种屯垦,称为财团,实际上他们整个一个财团,有商社,有金融,有制造业一起出海,这种方式来进行布局,屯垦的模式更适用于长期的进行产业为根基的这样的经济体。
主持人:刚才我们看到这个是属于比较个案化的一个丰田公司的质量的问题,是汽车召回事件,但是我们也看到在整个日本海外投资的过程,几十年的风雨当中,有一些失败的案例,但是总体来说呢是成功的,是让他们获益的,那么总结他们成功的经验,有什么是值得借鉴的。
刘戈:我们还拿丰田这件事来说,其实汽车召回这个事情在汽车行业里头不是一个什么新鲜事情,丰田在1986年的时候在美国自己建厂,在1989年的时候就遇到第一起汽车召回事件,那么他们的凯美瑞当时的话就遇到了车窗下不来的这样的一个问题,但是丰田很快发现这样的问题,而且主动的召回50万辆车,那么在当时的话,整个汽车行业有这么大规模的召回的行动是不多见的,所以呢当时那样的一个行动不但没有给丰田的品牌摸黑,还为他增点了光彩,所以的话而且更加深入人心在美国,美国人觉得丰田做事情是负责任的,那么在丰田在刚进入美国的时候,他确实,他意识到了在美国有巨大的利益集团会来反对他,比如说原来这样的一些三大汽车厂商,这样的一些竞争对手,行业协会还有一些民间组织,工会组织,所以他在开始进入美国的时候,他在选址的时候他就做了这样一些准备,他没有在北方的这些狄特里附近,这样的一些传统汽车生产基地去建厂,而是建在南方,这些地方工会势力比较弱,而且相对收入也比较低一些,所以他的工人的收入虽然是比北方的这些传统的技术工人的收入要低,但是在南方还是偏高的,而且他对社区做了很多的事情,建学校,捐款,然后给科研单位捐款,这样的话又解决了很多当地的就业,那么当地的州政府,市政府和当地的市民实际上和他形成了新的利益共同体,那么这样的一个利益共同体的话,就可以一直抗衡其他的他危害到的那些利益共同体,那么这么多年来,由于丰田的话就是一直特别注重他在当地的这种社会责任,所以的话,他走的还是比较平稳的,那么从1957年卖出了第一辆车那么到1986年建自己的厂子,再到1988年在美国生产了200多万辆汽车,成为世界第一,那么后来,最后出了这样的事情,我们不能说丰田原来的那些办法,所有做过的这些事情是错误的,而是说可能他走了这么多年以后,受美国本土企业的影响太多,变锈了,所以呢反映迟钝了,才出了这么大的事。
向松祚:小丫你刚才讲几十年来日本海外的扩张是成功的,其实你要看一些指标,日本可能是在所有的经济体系里面全球化最成功的国家之一,比如说现在日本它海外的,光海外的流动性资产,就是民间所持有的海外流动性资产就超过10万亿美元,是他,差不多是他一年GDP的两倍,所以其实日本的海外的投资,包括在美国的投资都是非常成功,刚才小片里面也讲到了丰田,其实丰田这个企业可以算是日本投资美国,或者整个日本经济全球扩张成功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尽管是一路波折,所以他的管理是非常独特的,比如说日本的CEO和普通工人的工资的差距,最高差距可能就是8到10倍,而美国我们知道,华尔街就不用讲了,其他制造业企业,这个工资差距可能都是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都有,所以日本管理模式在全世界也是有他非常独特的优势,在全世界也有他的非常大的吸引力,第二个优势就是盛田昭夫当年他总结了日本为什么在全球能够取得成功,尤其是制造业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他用四个字概括日本的产业竞争力,叫轻,薄,短,小,我们过去讲,比如说前苏联的产品,有一个词叫撒,大,黑,粗,四个字,他说我们正好是轻,薄,短,小。轻,薄,短,小又能够节能,又能够环保,成本又那么低,所以你看他的汽车,他的电子产品在全世界可以说是畅通无阻,尤其是电子产品,我相信现在中国的很有朋友,比如说你的数码相机还有很多你都是用日本的产品,确实体现了日本这种永恒的创新的这种精神,像索尼这样的公司,他确实不断的创新,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挫折,所以我觉得有这两个根本的经验是值得大家非常值得借鉴的,就是说坚持自己的发展模式,坚持自己企业管理的模式,第二个就是要永远不断的创新,只有创新你才能够在全世界来打败竞争对手,你才能在全世界能站得住脚,这是日本全球化的我觉得最重要的两个经验。
主持人:确实是这样,不管你走到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你要坚持自己,同时你要在坚持当中还要有创新,这才是生存之道,那好现在我们就这个问题再来听一听特约评论员有怎样的建议和观点。
范云涛(日本亚细亚大学国际经营战略研究科该受):日美之间贸易赤字和贸易黑字,不均衡的现象,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那么日资企业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美国针对日本企业不遵守美国所主导,或者美国所制定的贸易规则,所以日资企业在整个日美贸易摩擦当中,它所站的立场一开始就是非常不利的,日资企业在美国主要是制造业像洪水一般的贸易产品打入美国市场,造成了美国市场非常严重的劳动大军失业的问题,主要解决是通过日美构造协议,日资企业后来在日本政府的指导之下,把制造业工厂开到美国本土去,扩大在当地的美国劳动大军,雇佣美国的经营管理人才。
张浩川(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应该说日本的企业进入美国市场,它是不断地扩大自己制造业在美国的影响,其根本原因应该是日本把美国看作是全球最大的一个市场,自己制造的产品应该销售到美国,而反过来美国企业对日本的投资,相对来说它的逐利性更加明显,它主要还是谋求对于经营不善的一些企业进行并购,然后通过这当中去谋取金融方面或者是金融衍生产品方面一些盈利,日本的企业在美国的直接投资数量要远远大于美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的数量,这主要的原因其还是因为19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不断进入美国市场特别是给美国带去了很新鲜的一些日本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包括日本企业独特的论资排辈,终身雇佣,企业内部工会这样日本式的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都使得美国国内的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这套体系在1990年代以后,逐步逐步被美国的企业所学会,反过来对日本的企业,形成了更大的冲击,包括他们把原有的军用技术,因特网的技术投入到了民用化,使得日本企业遭受了很大的冲击。
主持人:现在呢,一些新兴的国家在自己的经济发展壮大之后,那么接下来走出去也是一条必然的路,那么他们能够从日本的这几十年的走出去的路上,他们的得失当中学到一点什么。
刘戈:那么刚才我讲到了,一个是在当地,毕竟你是外来者,那么这样的话,处理好和当地的关系,你必须建立,为自己营造一个很好的环境,这是很重要的,另外一个可能就是文化上的冲突,这个也是不可避免的,怎么样去解决这样的问题,稻盛和夫有一次在央视我们的对话节目里他就讲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说,他到了美国办厂了以后,他请的美国经理人,他们来的时候他们把脚放在桌子上面,然后面对这样的问题那你怎么办,对吧,你作为一个外来管理者你是他的上司,这样一个互相之间这种文化的融合也是非常对于企业一个生存状态的话,也是非常要命的这样的一个外在的条件,所以的话,这两方面的问题的话一定要解决好。
向松祚:今天我们来反思这个日本80年代投资的高潮以及日本全球化的经验,我觉得这对我们中国人很重要,其实我们中国对日本我觉得研究的不够,可能我们对美国研究多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