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经济区作为我国唯一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如何完成历史使命?沈阳作为核心城市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依托两大战略
沈阳打造国家中心城市
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卢松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成都、重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深圳等七个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其中,上海浦东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主要内容,天津滨海新区以对外开放为主要内容,成都、重庆以城乡统筹为主要内容,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以建设两型社会为主要内容,深圳以行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而沈阳经济区则是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内容,是探索中国改革发展的重要一步。 “辽宁目前承载着两大优势:一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另一个是沈阳经济区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而这两大优势的微妙之处就是在于互相包容、互相支撑。沈阳经济区的地理位置、产业素质在全国独一无二,战略意义在于资源合理配置、产业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以沈阳为例,沈阳在石化和钢铁上是产业短板,而本溪、抚顺在这方面有着很好的优势,这两个城市处在产业上游,沈阳处于中端,为上游产品提供母机,经济区能够让这种产业间的衔接通过制度安排来完成,这样资源要素的融合步伐会加快。”卢松说。 而对于沈阳将如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卢松认为,从国家经济战略发展方向来看,东北必须要打造一个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沈阳肯定是首选。换言之,沈阳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沈阳经济区的整体态势。在“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未来的沈阳经济区必将扩大体量,争取更多市场话语权,所以沈阳经济区的战略意义更深一层的是做强东北亚经济,这会在不久的将来对沈阳形成一种倒逼机制,包括沈阳城市功能的软硬件水平都需要提升,而一、二、三产业间的整合协调速度也必须加快。 卢松坦言,目前改革的难点主要在于管理体制,现在的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约束性,只能说是一个协调机制。例如,沈阳是副省级城市,其他地区是地级市,制度因素、体制因素、文化因素、经济总量因素等制约非常多,所以大胆改革是唯一出路,一定要拿出一套有力且可行的管理办法,而“一体化”是最佳突破口。“最终将实现‘十二个一体化’,分别是户籍管理一体化、社保一体化、沈抚铁电信一体化、工商管理一体化、旅游市场一体化、房地产市场一体化、商贸物流一体化、金融服务一体化、人才服务一体化、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卢松说。
“先行资格”成为最大优势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辽宁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冯贵盛认为,沈阳经济区被定位为“新型工业化”。本身就是一个领先的、高端的定位,使沈阳经济区以至整个辽宁被推向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前沿,推向东北亚乃至全球合作竞争的舞台。 冯贵盛说,优势在于具有“先行资格”。在国家新型工业化总体战略和重大政策实施中,沈阳经济区先行一步。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中,沈阳经济区是先行区。在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中,沈阳经济区是先导区。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沈阳经济区是示范区。
另外一个优势在于拥有“先试权”。国家着重赋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试权”,这个“先试权”极为关键。对沈阳经济区来说,各个领域的改革特别是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锐意创新,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惠民生的重大举措,都可以大胆探索、放手试验、率先突破。
还有一个优势在于确立“一体化方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时代潮流,散而小、“身单力薄”的区域必然无法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立足。沈阳经济区8个市在经济一体化上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进行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就是加快实现区域内资源要素与市场、经济布局与产业发展、就业与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全方位一体化。以沈阳经济区的经济总量、产业基础、科教实力和发展态势,一旦实现经济一体化,必将极大增强发展优势、发展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