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民盟安徽省委员会向正在召开的安徽省两会提交了一份提案,该提案核心议题是如何避免产业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在此之前,安徽省省长王三运曾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后公开表态:“绝不让污染的企业进入示范区,绝不让低水平重复的项目进入示范区。” 两个“绝不让”,王三运的态度十分坚决。近几年,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快速推进,逐渐融入长三角的安徽省从产业转移中获益匪浅。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转入产业的良莠不齐。 一方面,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言,当地政府往往想方设法留住优势产业,对具有高新科技含量的产业更是大力给予优惠政策。这导致流出上述地区的产业往往是高能耗、资源密集或劳动密集型产业。 另一方面,中西部有些经济欠发达区域为了谋求发展,往往不愿也没有能力选择承接的产业。发达地区转出什么,就承接什么。区域获得了一时利益,却留下了高能耗、高污染的多重隐患。 不过,这一状况正在改变。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黄征学就表示,随着国家多项支持政策落实,中部地区的发展有目共睹。产业结构调整是全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不仅东部在调整,中部地区同样如此。 显然,安徽省已经走在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前列。“皖江城市带要提高外资或内资的进入门槛,将那些高污染、低层次的项目拒之于外。”安徽省发改委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因为坚持选资标准高让示范区失去一些项目甚至于一些大项目,“大可不必因此扼腕叹息”。 为了避免落后产能进入皖江城市带,安徽省将推行“一票否决制”。即在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时,要首先让位于环保和节能。环保部门在项目审批中的决策地位要前移,项目引进过程中首先要征询环保部门的意见,进行全面环境评估,凡是达不到国家环保产业政策、环保要求的,坚持“一票否决”,一律不得上马。 然而,仅仅依靠环保部门,安徽省恐怕难以杜绝落后产能流入。有专家就表示,利益驱动下,安徽省内各地很难坚决执行“一票否决”。以一个年销售100亿元的项目为例,该项目可能为某地方政府每年提供12亿元的税收,地方政府恐怕难以抗住诱惑。 为了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安徽省将尝试建立“领导推进机制”。这套机制将明确省市县各级责任,将环保成绩作为各地领导考核的重要标准。 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经历过一次“先发展再治理”的发展阵痛,随着资源和劳动力成本驱动的产业转移推进,中西部地区很有可能重复同样的阵痛。安徽能否摆脱这个影响中国经济的“痼疾”,要有“绝不让”的态度,更要有“绝不让”的配套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