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商业史上,这是一个奇怪的时刻。通常当一家公司并购另一家公司时,这笔交易会在一个精心安排和照本宣科的仪式上宣布。记者会被领进一个剧场或酒店大厅,而两家公司的高级经理会一起站在主席台上。他们会泛泛地谈及新公司的美好前景,指出合并将带来财务和组织上的“合力”,并强调这次交易应该视为“同等公司之间的合并”,因为双方均有丰富和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这一整套做法都没有什么自发性。那些词句如同首席执行官的领带一样,是可以换的。
但是,当Google公司2006年10月9日并购刚崛起不久的互联网录像网络YouTube时,传统的仪式根本没有出现。在该交易完成几小时内,一段2分钟长的录像即在YouTube上出现了,主角是YouTube公司年仅20多岁的创始人查德·赫尔利和史蒂夫·陈。这段录像是用手持摄像机在人行道上拍摄的,和用户上传到该网站的众多业余作品一样,具有典型的平庸和自拍自娱的感觉。在录像开始的十几秒钟,这两位新富豪(他们好像几天都没睡觉,而且几个月都没晒过太阳)一面压抑住兴奋,一面努力寻找合适的词汇发言。他们好几次提到“YouTube社区”。
查德·赫尔利开始说道:“YouTube,你好,这里是查德和史蒂夫,我们只想说谢谢你们。今天,我们有个令人兴奋的消息给你们,我们已被Google公司收购。”
史蒂夫·陈紧张地对着摄像机说道:“是的,谢谢。多谢每一个向YouTube投稿的人,谢谢整个社区,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决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赫尔利努力显出不动声色的样子,继续以勉强严肃的口吻说道:“我们将继续努力为你们开发最好的服务,也就是说,开发最有创新性的服务、工具和技术,使你们继续在我们网站过得愉快。”
但第一分钟过去后,所有假装的严肃都不见了,消息的宣布也变成了一个可笑的、充满打闹的节目。又高又瘦的赫尔利饰演了斯坦·劳雷尔(Stan Laurel),而个子较矮,圆脸的史蒂夫则饰演了奥利弗·哈代(Oliver Hardy)。
赫尔利咧开嘴笑道:“太棒了,两个大王已经联合了,我们将能为你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了。”
史蒂夫一听到“两个大王”就大笑起来。他一边低头躲开摄像机,一边摇摇晃晃地沿着人行道走着。
赫尔利一边重复地说“两个大王”,一边抓住了他合伙人的双肩。
史蒂夫笑着叫道:“放开我,大王。”
为了让两位创始人严肃起来,摄像师大吼着提问:“这件事对用户社区有什么意义?”
赫尔利回答说:“两个大王已经联合了,搜索大王和视频大王已经合并了,我们会放开手脚大干,要又刺激又有趣。”史蒂夫弯下身子,而赫尔利最后对着镜头用手在脖子处一划,说道:“我们不能这样干,停。”
这段录像在YouTube上非常轰动,很快就成了该网站被观看次数最多的作品,它在1个月内被观看了200万次,并引发了大批YouTube会员的竞相模仿,他们纷纷将自己的摄像作品上传到该网站。虽然他们二人宣布并购的方式并不庄重,非常与众不同,但它下面隐藏着与过去更深刻的决裂。YouTube的崛起,让我们看到了网上生意这一奇异新世界的一个缩影。这家公司的成功揭示出电脑运算日益变化的经济意义,并且揭示出它正在极大地影响商业、就业,甚至是财富的分配。
查德·赫尔利、史蒂夫·陈及另一位朋友亚华德·卡莱姆(Yawad Karem)在2005年初的一次晚餐派对后,想出了这个创意:推出一种易于使用的视频分享服务,他们在情人节的一次头脑风暴会上选定了YouTube这个名字。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他们在赫尔利位于硅谷的家(这是他用搞网络公司发的意外之财买的)的车库里设计和编写了该网站的源代码。在2005年5月,他们成功地测试了这一服务,播出了一段史蒂夫的猫玩绳子的录像。随后,他们即从一家风险投资公司拿到了350万美元资助,这足以支付他们不求奢华的开创费用了。YouTube网站于2005年12月正式推出,并迅速吸引了一大批观众,因为他们正想以简单——而且免费——的方式存储、分享和观看自制录像短片(更不必说那成千上万部非法复制的有版权的电影、电视剧和音乐录像)。仅在10个月之后,查德·赫尔利和史蒂夫·陈就以令人吃惊的165亿美元把这个网站卖给了Google公司,从而每人发了一笔约33亿美元的横财。
YouTube在被Google公司收购时,只有60名雇员,他们的办公室在加州San Mateo镇,位于一家比萨饼店的楼上。他们只有一间拥挤的大办公室,家具都是宜家品牌的桌椅,从赤裸的金属椽子上还垂下一个橡皮的鸡玩具(他们的服务器位于公用运算服务公司的数据中心)。尽管该公司很小而且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但这批人却经营着互联网上最受欢迎、增长最快的网站。全世界的人每天要在该网站观看1亿部视频片,并上传约65万部新视频片到该网站。这些数字还在以几何级数增长,这就是Google公司愿意花如此大价钱收购这家年轻公司的原因。以165亿美元的售价,YouTube每名雇员的市值为2 750万美元。请将它与一个传统的、极为赚钱的软件公司微软相比较。微软公司有7万名雇员,每人的市值为400万美元;或可与媒体及娱乐公司迪斯尼公司相比较,迪斯尼公司有133万名雇员,每人的市值为50万美元。
YouTube之所以能用很少的人迅速建立起一个很大的生意,就是因为社会上有充足而便宜的处理能力、存储能力和通讯带宽。而且,YouTube的经验远非独特,许多新公司都在利用公用运算网建立用人极少的新兴业务。在Google公司收购YouTube一年之前,另一个互联网巨人eBay公司收购了网络电话公司Skype,出价为21亿美元。Skype是在那之前2年刚成立,创始人是两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企业家,拥有530万个客户——比老牌的英国电信公司的客户还多1倍以上——而且每天还在吸引15万个新用户。摩根·斯坦利公司说,Skype的服务“可能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产品”。但Skype只雇用了200名雇员,比英国电信公司在英国的雇员少了9万名。爱沙尼亚(Skype将最大的分公司设在这里)某工商报纸的一个专档作家称,基于Skype公司的售价,“Skype一名雇员的市值就超过Viisnurk木材加工公司,而其15名雇员的市值就等于Kalev糖果厂的市值。”
另一个例子是分类广告网站Craigslist,它是在1995年由软件设计师克雷·纽马克(Craig Newmark)创立,当时是作为一个网上布告板供人们就旧金山一带的各类活动做预先宣传。纽马克于1999年成立公司后,该网站即迅速扩张。到2006年年底,它为全球300多个城市设有网上布告板,每一个网上布告板都提供社交事件及各类活动的预报,并刊登各类广告,如大减价广告、招聘广告及个人广告。每月有1 000万以上的人观看该网站的5亿个网页,这使Craigslist成为网上最受欢迎的网站,但这整个网站的业务只由22个人操作。
可能最令人称奇的网站是“许多鱼(Plenty of Fish)”网站,这是一个帮助人们找到约会对象的网上服务,它于2003年在加拿大推出,并随即有了爆炸式增长。到2006年,每天有约30万人登录该网站,并且每月观看约6亿个网页。Plenty of Fish已成为加拿大最大的约会网站,以及美国和英国十大约会网站之一。这么一门红火的业务雇了多少人呢?只有1个人,即它的创始人马库斯·弗林德(Markus Frind),他为该网站设计和编写了全部源代码,并采用了Google公司的自动化AdSense服务,用以将广告放在各网页上。据报道,28岁的他每天可以赚1万美元。这门业务完全是电脑化的,实际上是在自动运行。弗林德2006年6月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让我惊叹的是,我这个一个人的公司可与有300多名正式雇员的竞争者对抗。我感到自己是走到了时间的前面,而当我观察如今周围那些公司时,我相信它们几年后就不会存在了。”
YouTube、Skype、Craigslist、Plenty of Fish这类公司之所以用人少,而且增长如此迅速,是因为它们的业务几乎完全是用软件源代码建立起来的。它们的产品完全是虚拟的,是作为一串数码放在电脑数据库里,或在网上“飞翔”。如果要复制产品并发给世界某地的一个新客户,其价格实际为零。于是这些公司就能在不增加人手的情况下迅速扩张,通过依赖公共互联网为经销渠道,它们还可避免传统公司必做的相当一部分资本投资。YouTube公司不必建设摄影棚或传输塔。Skype公司不必在各电线杆之间拉上若干英里长的电线。Craigslist公司不必购买印刷机、油墨和纸张。Plenty of Fish公司不必租办公室。虽然它们要为使用的带宽付一定费用,但它们几乎免费利用了别人在网络公司繁荣时花钱建设的光纤电缆。
所有以上这些公司都显示了一种不寻常的经济行为,经济学家称之为“收益按规模递增”,它的意思很简单:它们卖的产品越多,赚的钱就越多,它与工业界的实际情况相比,是一个非常不同的动态,因为工业界的公司都受“收益按规模递减”规律的支配。当实体产品的制造商增加产量时,它早晚要开始为其投入——原料、零件、供应品、地产及制造和销售工序需用的雇员——付更高价钱。它可通过规模经济——用更少的投入制造更多产品——来抵消这些更高的投入成本,但最终,投入成本的增加会压垮规模经济,使公司利润或收益开始下降。收益按规模递减的法则实际限制了公司的规模,或至少限制了公司利润的规模。
直到最近为止,大部分信息产品也受到收益递减规律的支配,因为它们必须以实体形式分销。词句必须打印到纸上,移动的图像必须录到胶片上,软件编码必须刻到盘上。但由于互联网使信息产品脱掉了实体形式,将其变成了完全无形的一串1和0,从而也就使它们摆脱了收益递减规律的支配。数字产品可以无限次复制,而且实际上没有成本——其制造者不必在业务扩张时增加对产品投入实物的购买。而且通过网络效应这一现象,数字产品经常变得更有价值,因为有更多的人在使用它们。每一个开户头加入Skype网站、在Craigslist网站放置一个广告,或在Plenty of Fish网站贴一份个人简历的人都在增加这一服务对其他会员的价值。当销售或使用率扩大时,收益即会一直增加——没有任何限制。
由于电脑运算网络上经营公司具有独特的经济意义,再加上网站影响可以遍及全球,使网上公司可执行一种几年前尚不可想象的商业战略:免费提供核心产品。YouTube网站让用户免费存储或观看视频;它只通过做广告和拉赞助赚钱。Plenty of Fish网站也依靠广告作为收入,所以让上网者免费发帖和看帖。Skype网站允许用户在网上互相无限次地打电话——全部免费——而对用传统电话线打电话的用户每分钟只收几美分。Craigslist网站的纽马克似乎对自己公司是否赚大钱并不感兴趣。他只对几种广告——主要是商业地产和职位列表——收费,而其他广告一律免费。
网上生意具有的新的经济特征,对消费者来说是一大恩惠。过去很昂贵的服务——从国际长途电话到分类广告,再到录像传输——现在居然可以免费享用。但在网上的新公司享受到机器人式的高效、全球影响范围和收益递增时,负面的情况也存在。毕竟,它们要与已长期雇用了许多人并付了不菲工资的传统公司竞争。YouTube网站要与电视台和影剧院争夺观众;Skype网站要与市话和移动通信公司争夺用户;Craigslist网站要与当地报纸争夺分类广告的广告主;Plenty of Fish网站要与几十家全国及地方婚介机构争夺客户。由于网上公司享有经济上的优势——随着公用运算的成熟,使数据处理和通讯成本进一步下降,这种经济上的优势还将进一步扩大——传统的公司将别无选择,只能照猫画虎地从事网上经营,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解雇无数雇员。
我们已看到有迹象表明,某些信息行业的专业人员数量在减少。例如,当报纸在观众和广告收入方面竞争不过网站时,它们就被迫解雇记者和其他雇员。美国报纸编辑协会的一份调查表明,从2001~2005年,美国报纸雇佣的专业人员减少了4%,即减少了1 000名记者、1 000名编辑及300名摄影师和美术师。《西雅图周刊》(Seattle Weekly)获过大奖的记者菲利普·道迪(Philip Dawdy)说:“网络20和一般互联网对我的专业来说是灾难,报纸正在死去,有才华的人正被迫去干公关工作。”
美国劳工部在2007年年初发布了一份很说明问题的统计报告,介绍了广播出版业的现状。该行业的雇员人数自2001年以来已减少了13%,失掉了近15万个就业机会。正是在这6年中,许多媒体公司的客户和广告商都把广告投放的重点从实体媒介改成了互联网。但是这份报告表明,从事网上广播出版工作的雇员人数并没有增长。事实上,同期的网络行业就业人数下降了29%,从51 500人降到了36 600人。《纽约时报》经济撰稿人弗洛伊德·诺里斯(Floyd Norris)评论说:“互联网是未来的浪潮,不要试图在它这方面找到工作。”
随着电脑和软件大规模地取代企业员工,我们将可看到许多经济部门的空心化现象。如果一家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能以数字方式销售,那它的雇员即可能有被电脑取代的风险。而且,符合这类虚拟销售概念的公司每年都在增多。
马库斯·弗林德曾预言许多传统公司将难以与用人极少的网络公司竞争,这一预言可能正在实现。因此,随着电脑和软件大规模地取代企业员工,我们将可看到许多经济部门的空心化现象。如果一家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能以数字方式销售,那它的雇员即可能有被电脑取代的风险。而且,符合这类虚拟销售概念的公司每年都在增多。
当然,电脑取代企业员工并不是新现象,而且人们通常还欢迎它,认为它是说明经济健康的迹象。毕竟,改进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引进电脑的首要目的。电脑化与它之前的电气化一样,只是在继续几百年以来的机器取代人工的趋势。正如戴维·奥特(David Autor)、弗兰克·利维(Frank Levy)和理查德·默南(Richard Murnane)这三位学者在一篇有影响的文章(该文2003年发表于《经济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所说:“用机械代替重复性人工劳动,一直是工业革命时代的经济变革之重点。电脑化通过增加机械代替重复性人工劳动的可行性,进一步推动了——甚至加速了——这一长期流行的趋势。”但他们也指出,电脑化为机器能完成的任务带来了质量上的改进。由于电脑可以完成符号处理——存储、收回信息及对信息进行加工——它可在一大批历来不适合机械化操作的信息处理任务方面增强或取代人的感觉。电脑化扩大了机器对蓝领和白领工人的取代。
虽然一般意义上的工业化,尤其是电气化,在使工厂更有效率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新的办公室工作职位,但电脑化并没有创造大量新型的工作来取代它“毁灭”的工作。正如以上三位学者所写,电脑化“标志着一个重要的逆转,前几代的高技术资本大大增加了例行性信息处理任务对人力投入的需求,这可以从19世纪文秘职业的迅速兴起得到验证。电脑化如同这些技术一样,增强了对文秘和信息处理任务的需求,但电脑化同以前的技术不一样的是,它使这些任务自动化了”。电脑化创造了新的工作,但却是可由机器完成的工作,人变得不必要了。
但这个情况并不意味电脑可以接管白领工人的一切传统工作。正如以上3位学者指出的:“需要灵活性、创造性、全面解决问题及复杂沟通的任务——所谓的非例行性的、涉及实际经验的任务——(尚)不适于电脑化。”但这个放在括号里的“尚”,应该让我们犹豫。由于自3位学者的文章发表以来的几年中,电脑网络的能力和用处已有新的发展,我们不仅看到了软件能力的扩大,而且看到一种新现象的兴起已使企业对雇员的需求进一步缩小了。这种现象一般称为“社会化生产”,它尤其正在重塑媒体、娱乐和软件行业的经济含义。它实际上使相当一批非例行性的、需实际经验的任务(即需要灵活性、创造性、全面解决问题及复杂沟通的任务)可以免费完成——不是由网络上的电脑完成,而是由网络上的人完成。
再更仔细地看看YouTube网站的情况吧,它对自己播出的无数录像片均不付一分钱。所有摄制成本均由这项服务的用户负担。用户是集多种职务于一身:导演、制片、编剧、演员,而且通过将作品上传到YouTube网站,他们实际上还为YouTube网站贡献了劳动。贡献这种“用户提供的内容”,在互联网上已经司空见惯,并正在为许多网络公司提供原料。无数的人通过博客和博客评论免费发表自己的文字和观点,而网络公司则经常对其加以收集和利用。向开放源代码软件项目投稿的人,也是在贡献自己的劳动,尽管其劳动结果常被IBM、Red Hat和甲骨文这类营业性公司作商业化应用。受人欢迎的网上百科全书Wikipedia是由志愿者编写和编辑的。Yelp是一组城市网站,它完全靠会员就餐馆、商店和本地各种好去处编写的评议而维持。路透社作为一个新闻机构,会用业余作者提交的照片和录像对外发稿,但只对一小部分作者付很少的费用,大部分作者是拿不到报酬的。MySpace 和Facebook这类社交及交友网站,以及“许多鱼”这类约会网站,实际上也是集合了无数会员有创意的、免费的贡献。这些网站的拥有者套用了过去农业上的合作种田手法,只为会员提供地皮和工具,让会员完成全部劳动,然后自己去收获经济果实。
免费劳动还不仅限于创意作品的生产。Digg和Reddit这类新闻过滤网站会按几百万会员的投票,将会员的来稿分成三六九等,从而连编辑都不需要用了。会员上传到Flickr网站的所有照片,都是按会员给各照片打的标签来分类。Delicious网站也提供一个类似服务,让用户给网页打评价标签。而Freebase则让用户就各类信息打标签。运行Skype网站用的处理能力,有很大一部分是“借”自于用户个人电脑里的微处理器,这样就大大减少了Skype必须配置的电脑。甚至Google和雅虎公司提供的搜索任务,实际上也是利用网站制作者和观众的贡献建设起来的。(网络)搜索公司不必雇用分析员和图书管理员,而他们是传统上为他人做信息分类和过滤的。越来越多的公司在设法利用免费劳动的力量。甚至连警察也加入进来了。得克萨斯州警察局于2006年沿美墨边境设立了网络摄像探头,并开始通过互联网传输录像信息。世界各地的人们现在均可监视该地区的非法移民,可以轻移鼠标来提醒得克萨斯州警察局注意可疑情况,这真是低成本执法。
为什么人们会以这种方式贡献劳动?理由有好几条,而且都是显而易见的。在创建搜索引擎这类例子中,人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贡献劳动的。Google公司等要做的事只是跟踪人们的网上行为,从其中的规律提取有价值的情报。没有人会在乎这一点,因为搜索结果这类最终产生的产品是有用的。在其他例子中,人们是由于想满足自己的利益而贡献劳动的。在MySpace和Facebook这类社交及交友网站建一个网页对许多年轻人都有社交好处,能使他们联络老朋友和结识新朋友。在Flickr网站为照片打标签或在Delicious网站为网页打标签,可帮助人们跟踪令其感兴趣的文字及图像——它成了一种对网上内容做个人归档的系统。有些网站拿出一部分广告收入与投稿者分享(但数额通常很小)。在另外一些例子中,人们贡献劳动是为了竞争或争地位。Digg和Yelp,甚至还有网上百科全书Wikipedia,都将投稿者列为三六九等,你投稿多,就会升到更高的级别。
但是人们为这些网站作贡献的最大理由,正是他们追求个人爱好或做慈善事业,或做社区团体公益事业的理由:因为他们乐在其中。它给他们带来了满足感。人们很自然地总想创造一些东西,向他人显示自己的创造,谈论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并成为各种公共项目的一部分。即使在网上,人的本性也是一样的。甚至在最早期,网上社区和网站就广泛使用免费劳动。在20世纪90年代,有无数“美国在线”(AOL)的会员为这家公司做了免费工作,如当聊天室的管理员等。《连线》杂志将AOL称之为是“网上的血汗工厂”。亚马逊网站的早期吸引力,有一大部分来自顾客提交的书评——以及其他顾客对此书评的评级。录像片的上传、博客的逐天撰写、对开放源代码的纠错、对Wikipedia条目的编辑——这一切都属于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经常要进行的娱乐或慈善活动,只不过具有了新的形式而已。
但是,这类贡献的范围、规模和复杂程度已经变了——而且同样重要的是,公司利用免费劳动并将其转化为有价值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也已经变了。由于有了无所不在的、廉价的电脑运算和数据通讯,以及更加先进的软件程序,使个人可以用以前不可能的方式制造和与人分享有创意的作品和其他信息产品,而且使人能以异常的效率将无数不相关的投稿组装成商业产品。耶鲁大学法律教授约猜·本克勒(Yochai Benkler)在《网络的财富》(The Wealth of
Networks)一书中称,社会化生产最近的爆炸式发展,是由于技术方面的三大进展。他写道:“首先,用于参与信息和文化生产的实体设备在先进国家人口中几乎完全普及。第二,信息经济中的基本原料与实体经济不一样,是(免费供应的)公共产品——即已有的信息、知识和文化。”第三,互联网为分散式模块化生产提供了一个平台,“使许多有不同动机的人因为各种原因而参与进来,从而组成了新的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文化产品。”
这三大因素将在今后几年更加明显。万维电脑将继续为个人提供新的生产能力,扩大他们与知识的接触,并使其更易于将个人投稿组合成有用和吸引人的产品和服务。约猜·本克勒认为一种大众的革命正在兴起,使原由大公司控制的生产和分销信息产品的工具,放在了公众的手中。他认为“网络化的信息经济”标志着“现代社会的重要拐点”,而它有可能在“我们如何感受周围世界方面带来一个非常基本的转变。”他写道:通过改变“我们创造和交换信息、知识和文化的方式,我们即能赋予21世纪以下特点:个人有更大的自治权、政治领域有更大的民主、社会有更大机会进行文化反省和人的交往联系。”
其他作家和学者也做出了与约猜·本克勒类似的论断。他们认为一个新的、更令人获得解放的经济正在兴起——这是一种“礼品经济”,它是基于分享而不是出售,而且独立于市场经济,或甚至与它对立。尽管“礼品经济”这个术语至少25年前就已出现——见刘易斯·海德(Lewis Hyde)1983年出版的《礼品:想像和财产的情感生命》(The Gift: Imagination and the Erotic
Life of Property)一书——但它的再度流行凸显了免费劳动及其产品在互联网上已变得如何广泛。人们常说,礼品经济正在催生一个更丰富、更具平等主义性质的文化,同时把财富和权力从一直垄断着创意产品和其他信息产品分配的公司和政府那里拿走。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的理查德·巴布鲁克(Richard Barbrook)1998年发表的文章“高技术的礼品经济”就很透彻地表达了这一观点。他是这样描写互联网用户的:“他们不受距离的限制,互相协作但没有金钱或政治的直接介入。他们对版权不关心,互换信息而不想到报酬。在没有国家或市场来调解社交纽带的情况下,人们是通过馈赠时间和观点而建立的共同义务,而组成网上社区的。”
以上这些说法说出了真相,这一点任何观察如今互联网的人均可看到。电脑和互联网使人有了强大的新工具,可以因此表达自己的心声,把自己的作品传播给广大观众,并协作生产不同的产品。但以上这些论点也有天真之处,或至少是短视的地方。这些乌托邦式的言论背离了一个事实:市场经济正在迅速地把礼品经济包括进来。“馈赠时间和观点”正在成为生产商品所需的投入。不论是大公司(如拥有MySpace网站的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或一个人的小公司(如马库斯·弗林德的Plenty of Fish网站),它们都在利用网上大批的送礼者(即免费投稿者),将其视为全球性的廉价劳力。
当互联网巨人雅虎公司2005年以3500万美元收购Flickr网站时,它公开承认其动机是想利用Flickr网站用户提供的免费内容。雅虎公司CEO霍洛威茨(Horowitz)对《新闻周刊》说:“Flickr网站只有不到10名员工,但有几百万用户在提供内容,几百万用户在为其组织内容,几十万用户在为其做网上传播,几千人不要酬劳地为其做管理。这真是干得漂亮。如果我们能在雅虎公司也这么做,对5亿用户的利用也达到同一效果,那真是太理想了。”随着用户制作的内容继续受到商业利用,社会化生产造成的最大威胁似乎并不针对大公司,而是针对个体的专业人员——记者、编辑、摄影师、研究人员、分析师、图书馆馆员,以及其他可被“不要酬劳的人”替代的信息工作人员。塞恩·图西格(Sion Touhig)是一名著名的英国摄影记者,他认为由于网上有海量的免费或廉价的图片资源,“互联网经济已摧毁了我所在的这一专业部门。”既然有业余者愿意免费为你干活,又为什么要花钱雇一名专业人员呢?
当然志愿者一直都有,但是现在不拿工资的工作者可以空前的规模取代拿工资的雇员,企业界已为这一现象编了一个术语:“众包”。万维电脑使大众有了生产工具,但又不使其拥有对共同创造的产品的所有权,因此就提供了一个极为有效的机制,使一小批人能收获一大批人的劳动经济价值。查德·赫尔利和史蒂夫·陈在宣布被Google公司收购时确实应该好好谢谢“YouTube社区”。正是靠了网上社区广大成员为该网站贡献的时间和创造性,才使这两个网站创始人成了极富有的年轻人。
公用电网的建成加速了财富集中于大公司的进程,而这一趋势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一直在进展,只不过速度放慢了。在那时,当大公司扩大规模并生产新型消费产品时,它们只好雇用大量熟练和非熟练工人,并按亨利·福特的先例付给他们很不错的报酬。这样一来,电气化迫使公司将其日益增加的财富广泛地分给雇员。如我们已看到的,这在催生繁荣的中产阶级——及更具平等主义的美国社会——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普遍运算网的出现会带来一种完全不同的经济调整。它不会把财富集中在一小批企业手中,而是会把财富集中在一小批人的手中,使中产阶级受到影响,并扩大贫富差别。这再一次只标志一个已有趋势的加速,而不标志一个新趋势的开始。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企业对自备电脑设备的投资开始大量增加,而美国人的收入越来越偏斜。富人的收入在快速上升,而大部分人的工资收入并没增加。经济学家托马斯·派克提(Thomas Piketty)和伊曼纽尔·塞茨(Emmanuel Saez)通过对国内税务局数据做的广泛研究,发现从二战结束到1980年,最富的10%家庭在总收入中占的份额一直稳定在约32%。但该比例随即开始上升,1985年为34%,1990年为39%,1995年为41%,2000年为43%。网络公司热退潮后,该比例因股市下跌曾有下降,但2004年又回升到43%。
但更具戏剧性的是,富人的收入正在加速集中于少数巨富手中。最富的1%美国人在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在20世纪40年代为约11%,20世纪70年代末为约8%,但到20世纪80年代即重又上升,到2004年已升到16%。而在最富的美国人中,收入向最高端的集中更加惊人,从1980年到2004年,最富的01%美国家庭占有的收入份额上升了2倍多,从2%涨到7%。当以上研究人员在2006年底更新了统计数字时,他们发现这一上升趋势还在继续。他们写道,初步的税务数据“表明最富人群的收入在2005年继续快速上升”。
在另一个调查中,哈佛大学和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研究人员考察了美国几家最大公司三大最高层领导者的收入,并将其与普通工人的收入做了对比。结果发现,三大最高层领导者的收入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一直较稳定,但随后即快速上涨。据这份调查,高级经理1970年的平均收入是一般工人的25倍,但到2004年,这一比例已上涨到104倍——而最高层的10%高级经理的收入是一般工人的350倍。曾任花旗集团全球股本总战略设计师的经济学家埃杰·卡普尔(Ajay Kapur)指出,美国、加拿大和英国三国已成为“富豪经济”,其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少数富豪,而经济增长的收益也基本落在少数富豪手中。
经济学家仍在继续辩论美国人收入日益不平等的原因。这涉及许多因素,包括国际贸易的加强、公司利润上升、税率变化、工会势力下降、社会标准一直在变化等。但是有一点已日益明显,电脑化在这一变化中起了核心的作用,尤其在压低大部分美国人的收入方面。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杰格迪什·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指出,电脑化是中产阶级工资20年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他写道:“今天工厂里仍然有组装线,但已实现了自动化。它们由装在高处玻璃盒子里的电脑控制,并由高度熟练的工程师负责操作。”一种新的节省人工的技术引入后,通常会使工人的收入暂时下降,然后待产量大幅上升后又使工人收入再度提高。但是巴格瓦蒂认为,信息技术则不同。早期的技术(如蒸汽机)会带来“不相干的变化”,但电脑技术的目前进展使工人连稍适休息的机会都没有。他说,(电脑技术)对工人的取代现仍在继续。工资承受的压力变得无情了。
既然网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同等地使用万维电脑,工作人员所处的地理位置远不如以前那么重要了。任何能在电脑上完成的工作,不管它有多专业化,都可以外包。
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2007年2月的一篇讲话支持了巴格瓦蒂的结论,即信息技术是收入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他指出:“全球化对不平等的影响是不大的,并且几乎肯定不如偏重技能的技术变革的影响重要。随着软件使更多需要技能的工作任务实现了自动化,感到自己饭碗受到威胁的人将越来越多——关于这一点,报纸的记者和编辑们可以作证。由于各公司能把知识工作(这是高工资白领工作人员控制的王国)外包到海外去做,这一效应更被放大了。既然网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同等地使用万维电脑,工作人员所处的地理位置远不如以前那么重要了。任何能在电脑上完成的工作,不管它有多专业化,都可以外包。如今,甚至连美国病人所拍的X光片的审看,都已外包给了印度等国的医生。随着全球劳力市场寻求均衡,国际上对工作岗位的竞争,已使美国这类工资较高国家的薪酬水平有所下降。”
因此,电脑化使美国许多工薪阶层陷入了双重的困境:它使工作岗位变少了,同时亦使能完成相关工作的人变多了。正如《华盛顿邮报》的史蒂文·珀尔斯坦(Steven Pearlstein)所说:“更强大的电脑、软件和互联网已减少了对旅行代理人、零售售货员和库存控制专家的需求,使公司能把电脑编程、税务制单和客户服务等工作外包到印度和波兰。”
人们有一种自然的倾向和愿望,即把互联网看做是一种消除差距的力量,可以创造更公平、更民主的社会,使经济机会和回报更广泛地分布于大众之中,而不是只由少数人控制。万维电脑可以使人们拥有新的自由,能互相传播自己的工作结果和观点,根本没有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制约因素。
人们有一种自然的倾向和愿望,即把互联网看做是一种消除差距的力量,可以创造更公平、更民主的社会,使经济机会和回报更广泛地分布于大众之中,而不是只由少数人控制。万维电脑可以使人们拥有新的自由,能互相传播自己的工作结果和观点,根本没有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制约因素。这一事实似乎强化了以上的假定,但现实情况可能是与此非常不同的。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2006年出版的《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
《长尾理论》简体中文版已于2006年12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编者注
一书中写道:“成百万的普通人目前有了成为业余制片人的工具和角色榜样,他们其中的一些人也有才干和眼光,由于制片的方法已普及到很多人,有才干和眼光的人即使只占一小部分,也会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并不是一种经济平等主义的观点,尽管它乍看起来是。它认为在未来的社会里,市场生产的财富有可能将更多地汇入‘一小批’特别有才华的个人手中。”
和电气化一样,技术和经济力量的相互作用极少产生我们起初预期的结果。有一些人仍然相信在电脑化持续发展一段时间之后,它迄今已帮助扩大了的财富差距将开始缩小。这种情况在过去的几次技术革命中出现过。但是当我们考虑到万维电脑释放出的经济力量——将增加回报的活力普及到经济的更多部门,用软件取代熟练及非熟练的职员,知识工作方面的全球交易,公司能汇集志愿劳动并收获其经济价值——那我们只有一个远非乌托邦的前景。随着一小批富豪——数字精英——与一大批自身财富正在缩水的民众之间的差距加大,对中产阶级的侵蚀很可能会加速。在YouTube经济中,每一个人都可自由发挥和表演,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收获经济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