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银保市场的结构整顿正一步步向纵深推进。本报记者昨日从上海保监局获悉,今年1至6月,上海寿险公司保费中银保占比44.71%,尽管依然是最大“功臣”,但相比去年同期仍降温两个百分点。另外,被视为结构调整第二把衡量尺的期缴业务也有明显上位迹象,以太保人寿、新华人寿等为首的大机构正引领银保市场转型。
寿险新军银保激进
上海保监局最新出炉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70.39亿元,同比增幅达1.15%。其中个人代理业务92.76亿元,同比增长8.17%,占比上升至34.31%;银邮代理业务120.88亿元,同比减少3.50%,保费占比44.71%,去年同期及今年一季度的数据分别为46.7%、49.02%。银保规模高烧虽已出现慢退迹象,但成效似乎并不显著。 “上海上半年银保占比下的慢,一方面确实是因为新公司银保业务迅速扩张导致。”上海保监局相关人士对记者说,新公司之所以采取这样的策略,可能是考虑到短期内个人代理渠道发展起来比较困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才会选择押注银保市场。
期缴转型有“水分”?
除放慢银保脚步之外,产品期限也是今年结构转型的另一大主基调。而从上海上半年的数据来看,年初提出的“趸缴带动期缴”策略已初显成效。 记者从上海保监局获悉,今年1至6月,更具含金量的新单期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8.6%,而新单趸缴业务同比减少4.78%。新单保费收入中趸缴、期缴的比例为77:23,相比去年同期的82:18已有一定改善。新单期缴的上位,主要归因于银保渠道期缴比例的提升。 从记者拿到的一份沪上寿险业交流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银保期缴(含续期)保费同比增长456%,大机构银保转型特征最为明显。其中,新华人寿银保期缴(含续期)同比增长886%、太保人寿银保期缴(含续期)同比增长2024%。 尽管数据看上去非常“好看”,但转型任务依然艰巨。上海寿险业资深人士向记者分析说,“虽然银保期缴比例提升较快,但依然是3年期、5年期产品居多,随着转型的一步步深入,监管部门希望能看到更多5年期、10年期等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期缴产品能占据主导地位。”
酝酿保费新标尺
结构调整依然将是下半年寿险行业的主旋律。事实上,监管部门已经开始加紧布防下半年“结构调整”。 首当其冲的就是保费新标尺的酝酿。记者从业内获悉,“以保费看排名”的传统观念将被打破,保监会正在研究制定一系列保费新指标,用以综合评价各公司结构调整的成效,引导各公司有效开展结构调整,是保监会今年分类监管的一项内容,目前已经向业内征求意见。 据记者了解,近期上海保险同业公会内部数据统计时,已经率先引入寿险业务“标准保费”统计。业内人士表示,标准保费与业务品质密切相关,以此代替规模保费来衡量寿险公司经营状况,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变保险公司急功近利的发展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