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世界有数的地震频发国家,严酷的自然环境使日本人从来不敢对防震产生丝毫松懈,也促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地震预警、快速救援等方面的经验。
平时就捕捉跟踪地质运动
日本注重从平时起跟踪地质运动。日本气象厅和消防厅在全国每个市町村至少设一台地震仪。与此同时,防灾科学研究所又在全国设高灵敏度地震仪1800台,宽带地震仪70台,强地震仪约1000台。高灵敏度地震仪通过捕捉人们感觉不到的微震,立体监测地壳内部的岩石运动,宽带地震仪主要监测超长周期的固体潮。这两种地震仪全天候向防灾科学研究所传送数据。 虽然现在的科学技术还不能预知地震,但经过多年的基础研究和不断完善,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已经能够在破坏力大的横波到来前几秒至几十秒推测出震源、震级和烈度,并向企业和居民发出警报。在日本最近的一次大地震,即2007年7月的新潟县中越海域地震中,这套系统初见成效。收到地震警报的铁路和建筑部门紧急停运列车,中止起重机作业等,采取了正确的应对措施;地方相关部门也及时用有线通信设备向辖区内各家各户播报。
建筑必须达到百年一遇地震不倒塌
日本的法律在建筑抗震、防火等安全性方面的规定复杂而严格。《建筑基准法》规定,日本的建筑必须达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东京的标准是烈度6度以上至7度),在数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损(东京的标准是烈度5度以上)的抗震强度。而《住宅品质确保法》制定的标准更为严格,这部法律将抗震强度分为3个等级,最低等级的抗震强度与《建筑基准法》的标准相同,而二级要求建筑能抵御的地震力达到一级的1.25倍,三级则应达到一级的1.5倍。 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这一报告书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法律还规定,只有拥有一级建筑师及更高资格的人才能编制抗震报告书,且报告书中的相关计算必须使用国土交通省认可的专用程序。建筑抗震报告书必须经过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检查,确认无误后才能开工。
地震一旦发生政府、民间团体迅速投入抢险救灾
一旦地震发生,日本政府、行业组织和民间团体能够迅速行动起来,各司其职投入抢险救灾。在新潟县中越海域地震中,地震发生当天,日本自卫队共有490名队员、190辆救援车、9艘舰船和23架飞机支援灾区。日本燃气协会也紧急行动起来,派遣专业技术人员支援灾区,向灾区提供应急设备并修复受损燃气设施。 日本1995年阪神地震后修订的《灾害对策基本法》和《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使日本的防灾体制和地方公共团体防灾体制得以强化。市町村可不经过都道府县而直接向内阁总理大臣汇报灾情,市町村长可要求都道府县知事向上级申请派遣自卫队。 除了国家层面的防灾救灾体制外,震灾发生后,日本的民间组织和志愿者也发挥重要作用。1995年日本大阪和神户地区发生里氏7.3级大地震后,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在献血、募捐、服务灾民、提供物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让整个社会对志愿者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有了飞跃。因此,1995年也被称为日本的“志愿者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