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汶川地震专题]
开场白
继年初的冰雪灾害之后,一场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天灾——汶川大地震使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呼声再度高涨。这次汶川大地震除了伤亡严重外,还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当前面临的问题是需要大量资金和物资以救助受灾地区群众,同时还要考虑灾后重建问题,所以建立和完善巨灾保险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数字触目惊心 专家呼吁出台巨灾保险
“年初的冰雪灾害给我国造成了1516.5亿元的巨额经济损失,但由于没有巨灾保险体制,保险公司最后的赔付比例仅为2.3%,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30%-40%的平均水平。这次汶川大地震同样也反映出保险在国家灾害救助体系中的地位过低问题。”信诚人寿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业务总监石宗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保监会政策研究室研究员臧明仪介绍,近十年来,我国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次。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全球大陆35%的7.0级以上地震发生在我国。 “在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应该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与保险公司等机构抓紧协调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有效地提升保险在国家灾害救助体系中的地位。”中再集团董事长刘京生表示:“这不仅是急需的,也是可行的。” “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确非常必要,”保监会主席助理袁力此前亦坦言,我国由于缺乏市场化的应对机制,政府往往承担了较大的灾害补偿责任。 “但是,无论是政府的财政救助,还是其他的社会捐助对于巨灾造成的巨额损失来说都如同杯水车薪。而且仅仅依靠这两个渠道,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石宗鑫介绍说,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面对风险,防护屏障依次应该是保险、社会援助,最后才是政府。 “而且,由于没有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巨灾补偿都是临时从财政进行调整。这样会打乱预算,甚至可能会由于没有很好的后备措施,使过去几年取得的国民经济发展成果都变为救灾支出,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教授对本报记者说,所以设立巨灾保险制度非常迫切。它既可以防患于未然,避免财务收支不平衡,同时也保护了公众利益。 “在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如何完善巨灾保险体系,有效地提升保险在国家灾害救助体系中的地位,是保险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说。
政府观念转变是关键
虽然有政策上的支持,以及国内众多保险业人士、专家学者的强烈呼吁,但是巨灾保险制度迄今仍未有出台。针对这种现状,郝演苏说:“这主要在于政府的观念突破问题。” 据中国人寿总裁杨超介绍,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由国家财政支持的中央政府主导型巨灾风险管理模式,尚未建立完善的巨灾保险制度,利用保险手段分散巨灾风险的能力还比较有限。 “这使得在巨灾损失发生后,政府习惯成为风险的第一承担者,但事实上应当是最后的承担者。”郝演苏认为,面对巨灾,必须做好几道“防火墙”:第一道是民众自身来承担、消化风险;第二道是风险转嫁机制,通行的是商业保险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个人和企业把超过他们承受能力的风险,通过买保险的形式转嫁给保险公司;第三道是建立广泛的依靠国内外社会救济慈善的服务系统。当前三道防线都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最终由政府来兜底。
专家支招:国家巨灾保险如何运作
“虽然巨灾保险面临诸多难题,但其推出对普通居民而言,又非常重要。”郝演苏表示,我国可以借鉴新西兰、美国、日本等国的强制保险。 据介绍,新西兰要求居民购买财产险时强制地震险,美国则在洪水保险中要求非行洪区允许修建建筑物,但必须购买洪水保险,日本的家庭财产地震保险也属于强制性投保的险种。“但是,推行强制性保险要符合一定的标准,比如地震险中建筑物就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抗震级别。”郝演苏说。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保总裁吴焰在今年“两会”期间曾提交《关于设立巨灾保障基金的提案》。他建议以政府出资的巨灾救助基金为基础、商业保险体系为主体、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建立多层次的巨灾风险损失补偿体系。并且可以比照社保基金的管理体制,对巨灾保障基金进行监管。
|
2006年6月26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 2006年10月15日正式颁布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明文表示“推动建立国家政策支持的巨灾风险防范体系。” 2007年中国保监会发布的《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加快建立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充分发挥再保险的社会管理职能。 | |
|
■
建立巨灾基金很有必要,因为自然灾害经常是突发的、不可抗拒的,通常造成的损失十分惊人,就如这次四川地震,几万人失去生命,上百万人无家可归,需要的救助资金和物资非常多,虽然政府与社会积极调拨钱物,但毕竟有一个过程,如果有一定的基金做基础,救灾就会更加及时与从容。
■
让我们大家都动员起来,有钱的捐钱,有力的出力,有血的捐血,让我们共同渡过难关,祖国就是我们的大家庭,只有大家庭好了,我们的小家才会好。
■
我国保险责任的设置考虑保险公司的利益过多,而考虑群众的利益不足。地震这样的大灾虽然不多,不等于没有,而一旦发生就是巨大的损失。就像意外死亡一样,都是小概率事件,怎么就非要排除地震财产险呢?1976年的地震离我们并不远,怎么就知道它不会再发生?当然,仅靠保险公司的商业保险无法撑起这个责任,它应该由政府牵头,建立巨灾基金,把一发生巨灾就全由政府承担,而且常常是紧急布局调集财政拨款的局面改变一下。由各个方面共同承担起这个责任,并且做到“有备无患”。
■
地震等灾害属于小概率、大损害的事件,可能难以在一般的商业保险的形式下操作。以一种特别的救济方式来应对地震等灾害的破坏,不失为一个值得考虑的招数。
■ 建立巨灾保险.政府应该做投保人。
■
建立巨灾保险,以前也有提过,但一直没有得到落实,这次汶川大地震,说明建立巨灾保险已经是刻不容缓。 | |
|
■ 如一
汶川大地震,举国痛悼,在上下一致奋力抗震救灾的同时,地震的巨大破坏力,再一次唤起我们对自然灾害的危机意识。 有人提出建立诸如巨灾基金之类的资金储备,以应付突如其来的各种特大灾害,也有人建议发行定向彩票,为救灾募集更多社会资金,所谓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不失为提前对大灾大害的到来做一定准备,让灾区民众及时得到应有救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灾害造成的巨大压力。 发生在5.12的汶川大地震,震级达到8级,其破坏程度之深、给四川等地民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之重,都是相当惊人的。由于此次地震来得太突然,需要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专业救灾人员与物资,对于抢救出来的受灾群众,也需要给予及时妥善安置,所有这些都必须有充足的资金和物资做后盾。所幸的是,靠着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从中央到地方获悉汶川地震之后都火速行动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保障了抗震救灾的基本急需。 如果说到目前为止,对于大自然的一些变化规律人类还不能完全准确地把握,那么又一次的大地震灾害告诫我们,必须对大自然时刻保持警惕,并为随时可能降临的各种灾害做好力所能及的准备,任何麻痹大意或侥幸心理都无疑会给我们的生命与家园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这应该是此次大灾之后各级政府与全社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当然,保持危机意识不能光挂在口头上,要有具体的实际行动。未雨绸缪,建立一些专业救灾基金、完善巨灾保险体系等应该是很有必要的。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成立针对地震等灾害的专门物资储备,比如医药、专用救灾设备、帐篷、方便食品等等,以便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提供给受灾地区。即使灾害过去,也有一个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的问题,总之手中有钱,才能做到心中不慌。 | |
|
■ 冯百鸣(河南)
我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举世瞩目的8.0级大地震。数十万人伤亡,数万人失踪,倒塌房屋无数。抗震救灾过后,摆在面前的是灾后重建工作。 在中央财政和全球华人的支持下已经筹集近两百亿元救灾资金,但是还远远不够。民政部已计划发行全国范围内的赈灾专项彩票,这非常及时。财政部还可从今年发行其它彩票募集的彩票公益金中再拨付一部分。通过发行彩票而募集的赈灾资金,可以有力地支持四川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 中国彩票发行至今已有21年的历史。我国彩票发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于它的公益性。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彩票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自1987年发行彩票以来,我国彩票总销量达4600多亿元,为国家筹集公益金超过1500亿元。2007年,我国的彩票发行量已达1000亿元,共募集彩票公益金344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各项公益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彩票发展史上也曾经进行过专项募集彩票的发行。1998年,中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当年十月,国务院批准民政部进行专项募集,进行水灾后的重建工作。在各级民政部门和中国福利彩票中心的努力下,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全国共销售50亿元专项赈灾福利彩票,募集15亿元资金。这些专项募集资金全额用于灾后重建。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如果发行中国特种赈灾彩票,可以有力地支援地震灾区的重建,一定会得到广大彩民的热情支持,取得发行的成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