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湖再次发生蓝藻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甚至引起了部分群众不必要的惊慌。长期研究太湖的中国环科院湖泊基地负责人金相灿教授认为,太湖蓝藻已是常态,而非异常状态。这一现象会延续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这种状况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对此,专家呼吁,要理性看待太湖蓝藻。(4月20日《新京报》)
近日“理性”一词变得异常时髦,什么理性爱国,理性抗议,理性抵制,等等不一而足。可是,专家呼吁群众理性看待太湖蓝藻,就有点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太湖发生蓝藻污染水源,将直接影响沿太湖地区居民的生活饮水。因此,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关注和群众惊慌十分正常。如果对影响自己生命的水源污染也要求群众保持理性和克制,那么请问专家,群众在什么时候才可以表现一下他们的“非理性”呢? 这是其一。其二,专家要群众理性看待太湖蓝藻的“理由”很牵强。去年太湖爆发蓝藻后,无锡等地自来水发臭,引发居民饮水危机。有关专家介绍说,无锡自来水发臭虽祸在蓝藻,但根子却在人为污染上。太湖蓝藻之所以疯长,是因为太湖水中富含过多的氮、磷元素。而氮、磷等化学物质皆缘于沿湖企业的大量非法排放。因此,无锡的水污染,表面上看是天灾,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祸。 可时隔不到一年,专家却又认为蓝藻是常态,是存活在地球上三十五亿年的生物,并不是污染的特定产物。人们不禁要问,这次专家的观点为何跟去年大相径庭,甚至前后矛盾?为何要着重渲染蓝藻是常态,而淡化环境污染一说呢?专家用一些专业术语为蓝藻“开脱”,难道仅仅是为了平息“社会关注”和“群众惊慌”的事态吗? 去年的“太湖蓝藻事件”曾经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务院为此专门召开太湖水污染防治座谈会。有关省市也痛下决心对沿太湖地区的污染源进行彻底整治,太湖流域凡是有氮、磷排放到太湖的项目该关停的关停,该停止审批的停止审批……一年时间转眼过去,太湖水污染究竟治理的如何呢?能拿出一份让群众满意的答卷吗?近日一篇太湖再次发生蓝藻的报道,似乎是对这一疑问和人民群众期盼的回应。 在如此“背景”下,专家抛出太湖蓝藻是常态的论调,不免让人觉得政府有避重就轻推脱责任之嫌疑。因此,在我看来,专家在此时做出这种“辩解”根本就是好心办坏事。一是经不起推敲。蓝藻是常态也许不假,但因蓝藻而致太湖水污染,再到发生大面积饮水危机,对太湖来说却是“非常态”——以前可是“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啊;二是低估了群众的“理性”。只要政府加强对太湖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对污染企业的查处和关停真刀实枪,确实使太湖流域的污染源明显减少,那么即使今年太湖再次发生了蓝藻,群众也会对政府的政绩有个客观评价,从而保持理性的。而经过专家这么画蛇添足一解释,反而增添了群众的疑惑和不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