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前人养房,60岁后房养人”。我国首个开展“以房养老”试点业务的保险公司——幸福人寿近期正在接受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批,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将在本月挂牌营业。重庆、北京、上海等国内大城市有望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通过保险公司提供的这项业务,老年人可以将自己的一套产权住房抵押给保险公司,并从保险公司那里获取养老金至终生。虽然目前太原还没有这样的举措,但“以房养老”的这一概念,已经成为许多中老年市民谈论的话题。
[调查]
实行“以房养老”的社会机制,对我们来说可行吗?记者随机调查了100位已结婚生子的市民。受访者年龄在35岁-44岁的比例占50%,45岁-60岁的比例占50%。 在“以房养老”还是“留房给孩子”的两个选项中,八成多的受访父母选择把房子留给孩子,近两成的受访父母选择“以房养老”。可见,能接受“以房养老”的还是少部分家庭。多数人的养老观念还是由老观念左右着,他们认为,房产算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了,一定要留给子女继承,这样,“养儿防老”也就有了充足的理由。
[名词解释]何谓“倒按揭”
“倒按揭”起源于荷兰,成熟于美国。据统计,美国实施此种贷款业务20多年来,约有300万美国老年人因此脱离贫困,1200万人从中受益,已经成为许多老年住房所有者养老的首选方式。
美国模式
它的放贷对象是有住房的老年人,以其自有住房作抵押,定期向借款人放贷,到期以出售住房的收入或其他资产还贷。其特点是分期放贷,一次偿还,贷款本金随着分期放贷而上升,负债增加,自有资产减少。
新加坡模式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把房子抵押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由公益性机构一次性或分期支付养老金,老人去世时产权由这些机构处分,“剩余价值”(房价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交给其继承人。
[场边评论]
倒按揭可以让不动产的“死钱”流动起来。只有一套房子的老人,既不能将房子出售也不能出租,而惟有自住,那么这套房子的价值就被视作为“死价值”,纵使房价涨到天上去,都跟它没关系。但是倒按揭后,那些前半辈子给房子“当牛做马”的人,后半辈子就有了翻身的可能。
——房女士,28岁,建筑师
倒按揭让人左右为难:房价下跌,未来房产抵押评估时就会贬值,也许领到的钱还不够填平当年的按揭付出;房价上涨,购房门槛也会水涨船高,支付的成本更加高昂。这种困扰必然出现在中低收入人群中,而这个群体正是最担心老无所养的那一部分人。由于老人每月所获得的一部分生活费是根据所抵押房产的价值和老人的预期寿命来计算的,因此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发放的生活费少,老人不乐意;发放生活费的周期长,有关机构可能要亏本。 ——张先生,39岁,职员
故事一 我有抵押房子的想法 儿女们都反对 受访人:李春胜,男,63岁,退休在家,居住在太原市迎泽区 自述:前两年老伴去世了,儿子和姑娘也都结婚了,并且都在外地工作,一年也难得回来一趟。如今一个人在太原,感觉生活一下子没了重心。儿女只有放假时,才回来看我。要是平时忙起来,一个月也顾不上来一次电话。早在国庆前,我从电视上知道了北京一家保险公司要推出“以房养老”的业务,当时一听我就动心了。 老伴在世时,我们买下了现在居住的这套90平方米的房子。我每个月的退休金将近1200元,虽然儿女也常补贴零用钱给我,但如果能把这套房子抵押给一个机构,既省了儿女的钱,我也能过得滋润些。比如,我就可以像其他老人一样去旅游、休闲等,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总之,就是让生活充满乐趣。 我越想越觉得是这个理儿,于是,我就四处打听太原有没有“以房养老”的业务,结果让我非常失望。各家保险公司推出的理财养老计划,大部分是针对中年人的,更何况一听说我这么大岁数,就更没人愿意接保了,有邻居还笑话我瞎凑热闹。 国庆节儿女们都回来了,我与他们交流看法时,没想到,连孩子们都一致反对。他们说,赡养老人天经地义,虽然现在身处外地无法悉心照顾,但每月给我的钱应该够花了,没必要将房子抵押出去换“养老金”,那样的话,会让人家笑话他们不孝顺。另外,如果房屋产权最终无法顺利收回,他们所应得的遗产也要受损失。 专家分析
“倒按揭”可提高老人生活质量 中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老龄化的匆匆到来、未富先老的先天不足带来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一、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体养老保障的负担正日益沉重。二、老年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三、传统养老方式已不能适应老龄化社会的要求。“未富先老”意味着靠过去那种传统的养老制度今后也许根本养不起那么多老人。 在这种背景下,寻找产业性的解决办法——以房养老的新方式,的确是非常必要的。但实行的前提必须是:房地产法规应比较完备;房地产二手交易市场应比较完善;必须有公开透明和房屋转让的价格体系;有良好的信用机制,比如资质信用等。因为这项产业并不是高利产业,是属于微利性质的,它带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从以往发生在民间的倡导方式看,并不是所有老人都能以房养老,大部分“倒按揭”都要求房屋在60平方米以上,老人年龄在60岁以上,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老人,才能享受这种养老模式的待遇。 前几年,国家实行公房出售,不少老年人用较低的价格买下了价值较高的房产,有人因此“家财万贯”。但这些人可供支配的退休金每月仅有一两千元,如果把房屋反向抵押后,生活质量就会提高许多。 虽然现实困难重重,但据了解,以“倒按揭”为主营业务的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即将挂牌;建设部还将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做模型测试……这一切都让人们看到了“以房养老”模式推行的希望。 实行“以房养老”,还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房屋提供的倒按揭资金只是对养老金的补偿,如果把它等同于给付养老金,以为让老人生活、医疗的费用有着落就算解决了养老问题,这无疑夸大了赡养义务中经济扶助的成分。另外,以房养老模式解决的还是谁给付养老金的问题,而不是谁来照顾老人的问题。老人在哪里养老,如何度过晚年时光,谁来照顾他们的起居,谁为他们排遣孤独,这些困扰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核心问题并不能因为“倒按揭”而得到妥善解决。“倒按揭”至多能补偿养老金,却无法替代儿女的赡养义务。
故事二 孩子说不要房产 但我坚持留给他 受访人:王玉兰,女,40岁,太原市某房地产公司会计师 自述:说起养老问题,不仅老年人关心,就连我们这些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也早早打算开了。我每月收入近4000元,丈夫是承揽工程的,收入也很高。经过多年打拼,我们已小有积蓄,有两套房子和一辆汽车。 别看现在的经济条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我对未来的养老问题仍十分担心。现在家里消费的“大头”有两块,一是在北京上大学的儿子,每年的学费生活费就要花四万多。二是双方的老人年事已高,身体又都不太好,医疗费用支出很大。虽然他们也有退休金,但只是杯水车薪。上次我父亲做心脏移植手术,费用花了近二十万,我们兄妹5人每人掏了四万块钱,大家就这么把老爷子的命给救了。可过后想想,像父亲那代人家里的孩子多,说起办个什么事都不用发愁。可等我们老了病了,哪有那么多的孩子管?我想,这些家底,估计再过几年也剩不下啥了。 正因为现在家家都是一个孩子,所以年轻时才要积累更多的财富。现在的这两套房子就是我们以后生活的本钱了,但这并不等于说我要“以房养老”,我不会把房子抵押出去,我会把房产留给孩子。只有留给孩子的资本多一些,自己老了才更有保障。但是儿子曾明确表示,不要我们的房子,他对自己的将来充满信心,他说也有能力养活我们,不会让我们晚年到老年公寓等一些养老机构去生活,除非我们自己要去。 我个人认为,“养儿防老”是中国的传统,“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嘛。如果将住房抵押,对我对孩子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老人提高生活质量固然很重要,但亲情更不可少,我不愿用亲情和关爱来换取金钱,所以,“以儿养老”一直是我的念头。人奋斗了一辈子,就是奋斗了一个家。把家都抵押了,每天生活在别人的“屋檐”下,自己的生活还能舒服到哪里去? 专家分析
养儿不防老
就要考虑以房养老 “养儿防老”和“以房养老”到底该如何权衡?近期,央视在全国10个大中城市对1010个人做的一个电话调查显示,在问及理财计划当中是否有为父母养老做准备的问题时,52%回答是没有专门准备的;23%说有,但其中的大多数说不足够,只有48%的人认为准备的足够多了;其他则回答还没太想明白到底要用什么样的方式等等。整体而言,大约只有11%的人自认为已为父母准备了足够多的养老金,但实际是不是真的就够了,会不会用好,还是一个沉重的问题。 事实上,从现实生活看,“以儿养老”的方式确实让“儿女”们不堪重负。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有效控制了人口的增长,但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两个独生子女结婚之后,面临的是“421”(双方的父母,夫妻俩,一个孩子)的供养负担,再加上医疗的进步,人均寿命的延长,今后,一对小夫妻供养的绝对不只双方的父母,还有父母的父母。 即使没有养老的负担,生活的艰辛和竞争的激烈甚至是残酷让“儿女”们也自身难保:供房、孩子受教育、医疗费用等,夫妻俩至少需要20年的时间去消化解决。此外,社会发展瞬息万变,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一直在一个不错的收入高端上运行,一旦有个意外,整个家庭就要受拖累。亲情需要维系,但也要与时俱进。所以,在养儿已经不太可能防老的今天,以房养老还是一条出路。 大体上看,“倒按揭”可以让一个退休老人每月有千元的收入,而且终生源源不断,生活质量将会得到明显改善,不失为一种社会保障的新方式。而且,“倒按揭”还可满足老人实现二次购房的愿望,因为老人毕竟和年轻人买房的选择不同,他们可能更愿意在离医院近的地方或者离孩子近的地方买房居住。另外,“倒按揭”年限期满后,房子又会重新投入到房地产市场,这样就又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活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