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与海,说来话长。《河北省志·海洋志》第一编讲“海陆变迁”,从八万五千年前的沧州海侵到进入人类历史后黄河、海河入海口的屡次变化,促动了河北海滨的嬗变。这两截如今加起来487公里长,有着海鲜、沙滩和石油的岸线上,不知已经历而且还要经历多少的飘移幻化。 其实,沧桑之变并不都需要成千上万年来完成。像曹妃甸,在1890年刻版的《滦州志》中附的地图上,这个岛上还有庙宇和渔民住房多处,说明是个适合人居的较大海岛,经历了几次大的风暴潮变成了面积很小的离岸沙坝。而今,这里成了举世瞩目的大工地,几年时间从原来只有4平方公里的小岛变成了陆岛相连的半岛,造地面积已达40平方公里,而且还在不断扩大。 从这本《海洋志》的最后一编“海洋文化遗存与习俗”中,可感受到人类与海洋关系的演化。碣石一带似乎是中国传统咏海之地,从秦始皇、魏武帝、唐太宗到康熙、乾隆直到毛主席,都曾在这里流连吟咏,将这些诗作读下来似乎能体味到海的气息越来越浓。秦始皇《碣石门辞》没多少海味,“天下咸抚”、“请刻此石”,所谓天下,并不包括海洋,至今海南仍有天涯一景,陆地的边缘也就是天的界限,这或许是国人对海洋最早的认知。魏武《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其实只是一个“观”字。唐太宗《春日望海》“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多少有了点体察“海情”的意思。到了康熙《登望海楼》“往来万国奉梯航”,算是知道了海可以“往来万国”。 人类的世界日渐“大”,海就日渐“小”了。前些日,冀东发现大油田,这海中的发现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以至个人生活,海洋已越来越成为人类家园的一部分。这种演变,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沧桑。纪念毛主席诞辰百年时有一个十多集的电视片,片尾唱的是《浪淘沙·北戴河》:“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属于每个人的时间大多不超过百年,这短暂的时间却可让人感知许多沧桑,也能创造出许多沧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