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十年:享受假日 爱上个性化度假
    2008-10-08    本报记者:蒋芳    来源:经济参考报

  10月2日,花卉爱好者在重庆花博会上赏花。新华社记者:周衡义 摄

  10月4日,在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游客从造型别致的花窗旁经过。新华社发(杭兴微 摄)

  10月2日,游客在腾格里沙漠骑骆驼游玩。新华社记者:李欣 摄

  10月4日,旅游者在内蒙古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内的西拉沐伦大峡谷拍摄疏林秋色。新华社记者:张领 摄

  1999年至今,陪伴国人十年之久的黄金周记录的不仅是假日经济的辉煌十年,更记录下无数普通中国人休假心态和方式的转变:从最初的兴奋与激动,到后来的疲惫与厌倦,再到现在的平和与理性。

  记忆中的“金色”黄金周

  对于1999年的“十一”黄金周,很多人的印象都已经模糊了。习惯加班加点、埋头苦干之后,人们面对“从天而降”的七天长假,心情激动难耐,却也有些不知所措。
  媒体工作者王家明回忆,“1999年的时候,我参加工作两年了,对放长假的兴奋是可想而知的。但也许是太突然了,根本没有计划去干什么。我记得好像就和朋友骑车去近郊转了一天,野餐、打牌、晒太阳,感觉特别好。”
  同样对于黄金周有着“金色记忆”的,还有经营餐饮业十几年的卢群。他在2000年初嗅到了假日餐饮的商机,在夫子庙经营起了一家南京小吃店。据他回忆,正是黄金周带来的旅游大军,让他的小吃店火了起来,赚足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江苏省旅游局调研员周晓平回忆,1999年,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形成七天的长假。当时的国内正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普遍不景气、内需低迷。黄金周为“黄金”而生,并且一用即灵。
  统计数字显示,第一个“十一”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到2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1亿元。随即是2000年黄金周的“井喷”,“十一”旅游人数达5980万人次,旅游收入230亿元。200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的若干意见》,正式确立了黄金周假日制度。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副主任沈雪梅认为,黄金周除了刺激假日经济,在旅游、商业、酒店、交通等行业引起了连锁反应外,还刺激了中国人度假意识的萌发。正是由于长假的到来,使得中国人旅游度假的热情短时间被引爆,也因此,人们对于度假的需求与国内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之间的矛盾很快凸显。

  带着疲惫回家 黄金周的“灰色”变调

  每个新变化往往会带来新问题的产生。七天长假让许多出门度假的人,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接踵摩肩”,什么叫坐车难、买票难。
  提起外出旅游,王家明直摇头:“不是说我不喜欢旅游,但我实在觉得黄金周的旅游算不上是休假,我们离家时身心疲惫,回家时更是精疲力竭。”
  2002年“十一”黄金周的时候,王家明和女朋友一起去了周庄。“当时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每座小桥,每个小巷都挤满了人。如果想拍照留念,背景上根本没有江南小镇那种清净、安静的感觉,只看到密密麻麻的人头。”王家明说,自从那次之后,后来他计划出游,都把“哪里人少”当成了大前提。
  有着这样记忆的人不在少数。外企职员戚亚萍回忆,2004年的国庆长假,她跟团去黄山旅游。为了买上山的缆车票等了一个多小时,放弃买票花了三四个小时爬上山,结果看到的全是人,真正体会了什么叫做“山高人为峰”。除此以外,吃饭要等、上厕所要等,最后游客还跟导游吵了起来,闹得很不愉快。“出门旅游原本是件放松身心的高兴事,但是如此旅游实在是让人吃不消。”戚亚萍说。
  经历了拥挤的黄山之旅后,戚亚萍在接下来的两个黄金周都选择了待在家休息。“既然放假就应该休息,看到朋友们出去旅游,我还是很向往的,但又真的挤怕了,左右为难让我的心情并不轻松。”戚亚萍说。

  度假心态趋于成熟

  人们厌倦了这样的黄金周,一些变化也因此悄然酝酿着。
  江苏中青旅的王飞告诉记者,大概就是在2005年,人们的度假方式有了分流,不再一股脑地跑景点、奔景区,走马观花。“人们的旅游观念变了,不再急着让我们把行程排得满满的,而是会问怎样玩得舒适休闲。对出行时间、出游计划都有很多要求。”王飞说。
  网络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度假方式。在时间的选择上,“错峰出游”成为常被提到的一个词语;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自驾游”“自由行”“短途游”成为关键词。赶着旅游、赶着购物、赶着吃饭聚会的人越来越少,像完成任务一样赶着、忙着的假日生活越来越被抛弃,人们更乐于把黄金周当作一个调整身心的好时机,开始享受假日带来的惬意与悠闲。
  戚亚萍今年国庆开上自己新买的奔奔,回家看了看父母,然后带上老人在省内转了转。“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享受。黄金周的含金量高低,对我们每个人来讲,不是非要去旅游、非要去消费,只要感觉自己能在紧张的工作中得到充足的休息就可以了。”
  周晓平认为,中国人在长假中的度假心态和方式正在或已经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非理性、盲目状态,逐步进入错峰出游、自驾自助出游、选择线路避热趋冷、出游张弛有度等新的消费阶段。而实现这样的转变,黄金周功不可没。
  十年时间,我们摩肩接踵中学会的,困惑迷茫中领悟的,还不仅是那些纸面上的数据和专家研究结果。沈雪梅认为,面对优于以往的度假环境,多于以往的度假方式,中国人的度假心态和方式正经历着转型升级,趋于成熟。人们从兴奋疲惫中逐渐学会用更加理性、平和的心态对待假日,享受假日。

  相关稿件
· 银川:商家拼抢“黄金周” 2008-10-08
· 让黄金周变得更精彩 2008-10-07
· 三峡128艘客游轮迎战黄金周 2008-09-26
· 取消“十一黄金周”? 2008-09-25
· 过节大打价格战 家电厂商豪赌国庆黄金周 2008-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