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巅峰时期古希腊文明传播区域图,耳边传来悠远而缥缈的音乐,站在仿如爱琴海般的蓝色地毯上,参观者怀着崇敬之心向它们走来,一件件古希腊时期的艺术品在纯白色墙壁和灯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初秋的北京,午后的阳光依然灼热,长安街一如往常的车水马龙,在繁华喧嚣的街市旁却有一处能够让心灵沉静下来的空间。首都博物馆外,印有巨幅维纳斯雕像的海报吸引着人们走入古典希腊艺术的殿堂,主题为“古典希腊艺术”的卢浮宫珍藏展正在这里举行。 步入首都博物馆1400平方米的临时展厅,四根形似帕特农神庙的石柱高高矗立在记者面前,在灯光照射下,带有黄土一般色彩的柱子散发着神秘气息,好似一道穿越时光的大门,邀请人们踏上一场古希腊文化之旅。
两年内即便在法国也看不到的展览
这次题为“古典希腊艺术”的卢浮宫展览主要有三部分内容——“生活在古典希腊时代”、“古希腊人的神灵世界”和“与希腊名人对话”,分别从社会生活环境、精神信仰和文化魅力三个角度展示希腊古典时期的社会与文化面貌,向观众展现2500年前的古希腊人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创造了古典时代的辉煌文明。 “展览共展出了130件珍贵文物,数量之多是法国卢浮宫古典藏品赴国外展出中绝无仅有的,其中大部分文物创作于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它将成为首都博物馆献给中国观众的一场文化盛宴。”首都博物馆馆长助理、业务研究部主任黄雪寅这样向记者介绍。 “卢浮宫以往在国外的展览,通常是从东方馆、埃及馆、希腊罗马馆、珍宝馆、绘画馆和雕塑馆六大展馆抽调10至20件展品组成一个展览,而这次在中国的展览比较特殊,130件文物都出自希腊馆,这跟卢浮宫的希腊馆正在翻修有关,两年之内即使我们远赴卢浮宫也看不到这些展品。”黄学寅说,“这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是一个绝好的近距离欣赏珍品的机会,‘手持铁饼的竞技者’、‘阿弗罗狄忒雕像’等都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 事实上,始建于1190年的卢浮宫既是一座宫殿,也是世界著名博物馆。“卢浮宫有12000件藏品,藏品量虽然不是世界博物馆中最大的,但藏品价值之高却在世界上屈指可数。这次除了卢浮宫的镇馆之宝‘米洛斯的维纳斯’、‘沙摩特拉的胜利女神像’外,其他大部分古希腊时期的代表作品都聚集到了首博,这是我所看过的国内引进的国外展览中规格最高,数量也比较集中的展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丁宁教授如此评价。
与神话无关的艺术之美
古希腊艺术是西方艺术的摇篮和范本,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水平,这是希腊奇迹。后世的人对古希腊艺术非常敬畏,用仰视的心态来看待它。 “很多古希腊雕像与他们的神话传说有关,一般观众可能在背景理解上有些隔阂。于是很多人认为不了解古希腊神话,就没法看懂古希腊艺术,实际上并非如此。”丁宁说,古典希腊时代最辉煌的作品,有一种特别的气质,它美得高贵、典雅,让人第一次看到它时便会怦然心动,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希腊艺术特殊的魅力,即使是完全不懂希腊历史文化背景的人,当面对这些美的雕像,尤其是原作的时候,也会自然有很强烈的审美上的享受。” 在丁宁看来,这一方面是因为古希腊艺术大部分采用了人的形象,而不是鬼怪,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另一方面,古希腊艺术有一种非常执著的追求最理想的美的观念,它的美不是完全世俗化的。 “当你接触过最高境界的美的事物之后,再去观察其他事物就会有新的欣赏眼光。希腊艺术是一种至真至纯、至高无上的美,人们接近它便会受到感染,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提升审美眼光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丁宁说。
国人渴望获取对艺术的真切感受
现代人对艺术品、展览品的要求,对文化的渴望和追求跟以往有了很大不同。人们渴望对艺术的真切的感受,这是中国大众导向性的追求。 据主办方介绍,这次展览不仅吸引了研究艺术史、进行美术创作以及对希腊历史感兴趣的参观者,更有不少学生和普通市民。 记者在展览的留言簿上看到很多留言,比如:“艺术无国界,文化的认同才是人类最大的认可。”“美是全人类的追求。”“心灵受到了净化,艺术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我看到了古希腊的灿烂文明。” “现代人对艺术品、展览品的要求,对文化的渴望和追求跟以往有了很大不同。世界是一个地球村,人们对各种文化的理解都比以前丰富。很多普通观众对古希腊文化并不陌生,而真正站在珍品面前,亲眼欣赏它们,成了他们的愿望。人们渴望对艺术的真切的感受,这是中国大众导向性的追求。”黄雪寅说。 实际上,博物馆是了解一种文明物态表现的很好平台。一种文化可以从书本上了解,但书本是间接的,有隔阂的;而看作品的原作则会有非常感性的体会,是间接的阅读所难以替代的。“现在很多国人有能力出国旅游了解不同的文化,他们认为在国外最重要的是游览,一方面看自然风光,另一方面就是观察人文景观,建议国人不妨走进当地的博物馆,这将成为一种简洁、迅速、浓缩地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途径。”丁宁说。 “中国是一个走向开放、走向世界,并具有远大抱负的民族,这就需要对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伟大文化都能很好的欣赏和理解。人类创造的文化应该属于全人类。中国历史上有过非常开放、兼容并蓄各种文化的时期,今天我们更要做到文化的包容。”丁宁强调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