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断腕”调整启示“转型中国”
    2009-08-06    本报记者:丛峰 陈忠华 刘军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为我国最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山西多年形成的单一畸重、初级化的产业结构和“三高一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弊端,在此轮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暴露无余;今年一季度和上半年,山西GDP增速均为负数,是全国惟一一个负增长的省份,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在外部市场低迷、内部结构矛盾凸显、经济持续负增长等多重压力下,山西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解放思想,抢抓时机,在“阵痛”中展开了结构大调整。

    多重压力逼出历史性结构大调整

    山西之长在于煤,煤炭是山西经济的龙头行业。作为全国最大的煤炭产区,山西面临着巨大的安全、环境等多重压力。而全省的转型调整,正是从煤炭行业拉开了帷幕。

    减、加、乘法做好煤炭大文章

    煤炭是山西经济最大的比较优势,但其“多、小、散、乱、差”的产业现状和“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事故多发、效益低下”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也一直是山西发展的最大制约。此轮产业结构调整中,煤炭产业首当其冲成为了“突破口”。在前几年关小上大、强推采煤方法基础上,今年以来,山西出台了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抓手,以循环经济为目标,用“减、加、乘”等方式,全面实施资源整合、产业改造升级。

    山西正确面对“负增长”

    当前,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苦恼和难题就是,如何协调好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这包括:金融危机冲击之下,保增长与调结构哪个更重要?GDP增速大幅下滑对政治、经济、社会究竟会起到多大的影响?“负增长”或“低速增长”行不行?如今,这一系列的假设命题在山西都有了真实的试验和探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