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钢厂区 |
山西之长在于煤,煤炭是山西经济的龙头行业。作为全国最大的煤炭产区,山西面临着巨大的安全、环境等多重压力。而全省的转型调整,正是从煤炭行业拉开了帷幕。
千余小煤矿关停整合煤炭大省陷入转型“阵痛”
左云县所在的大同市被誉为“煤都”,因优质动力煤而闻名中外。6月上旬,记者驱车在大同市产煤区采访时发现,干道公路运煤车辆极少,不见了平日里一辆挨一辆以致经常拥堵的运煤“长龙”。从大同到左云,一路上记者看到,许多大型货车、挂车停在路边或修理厂内,往日煤尘飞扬、煤车隆隆的热闹景象不复存在。
从去年开始,左云这个全国重点产煤县的煤矿数量由138座减少到72座,根据省里最新批准的整合重组方案,全县煤矿将只保留30座左右,全部由省内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控股整合;在关闭小矿的同时,这个县境内的东周窑、马道头两座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矿也正在加紧建设。
这是山西煤炭兼并整合重组的一个场景。分布于全省的千余座地方煤矿正面临着关停并转、整合重组的命运:省内的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和其它合格煤炭企业主体,将采取并购、协议转让、联合重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集中连片地对它们进行重组整合。
根据规划,到2010年底,全省矿井数量将由目前的2598座压减到1000座。同时培育3个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和4个5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大同市煤炭工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到6月初,全市125座地方煤矿正常生产的只有6座,开工率只有4.8%,其余全部停产或关闭,等待整合重组。今年前4个月,地方煤矿的产量仅为152万吨,每月产量不足40万吨,而正常情况下的产量在400万吨左右。上半年,大同地方煤矿生产原煤283万吨,同比下降了近60%。
当地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大同经济是典型的“一煤独大”,煤炭对财政的贡献高达70%至80%,大量煤矿关闭或停产,意味着煤炭产量的缩减,意味着经济指标的下滑。今年1至5月,全市财政总收入同比下降14.63%,上半年同比下降6.28%。
“销售不旺、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甚至亏损,这使大量中小企业停产半停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一季度中小企业数量减少8000多个,从业人员同比减少50多万;一些项目也因金融危机而暂停,全省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比任何时候都要大。”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潘云说,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与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山西不得不直面调整“阵痛”,承受损失增长的代价推进全面转型。
多重压力引发“断腕”调整
采访中,许多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都表示,长期以来,山西经济发展中结构性和体制性等矛盾已十分突出,在此轮金融危机影响下,外部市场需求大幅下降,内部结构矛盾更加恶化,再加上安全生产和环境资源限制等多重压力,山西已经被逼到了“非调不可”的境地。
首先,金融危机造成巨大的市场压力。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外市场需求持续减弱,出口下降,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行业产量下降、价格下跌,焦炭行业出现负增长,造成巨大的市场压力。
其次,单一畸重的产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在山西,工业占整个经济比重为60%以上,重工业比重高达95%,其中煤、焦、冶、电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占80%以上。这些处于产业链上游、价格链末端的超重性结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太差,受到打击后必然导致工业经济整体回落。据统计,1至5月,山西工业增加值下降了22.5%。
第三,重特大事故频发引发安全生产压力。山西有近万座煤矿、非煤矿山和尾矿库,还有为数不少的化工企业,其管理水平、技术装备、员工素质等安全生产条件十分落后。以煤矿为例,目前现有的2598座煤矿,小煤矿占90%以上,所有煤矿仅有11.9%的煤矿实现了综合机械化采煤,仍有40%的煤炭产能依然采用落后的采煤方式,矿难隐患巨大。
第四,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带来难堪的污染“黑帽”。长期以来,山西省的产能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据山西省社科院的一项研究,从改革开放到目前,煤炭资源开发带给山西的生态环境直接损失高达三四千亿元。
政府信心坚定各方尚能承受
在客观分析了影响和制约全省科学发展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后,山西省委在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了推进全面转型的目标。省委书记张宝顺说,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是山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战略重点,应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山西更要迎难而上,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坚决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推动全省实现全面转型。
记者在大同、吕梁等山西煤炭主产区调研时发现,尽管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给当地经济社会带来不小的影响,但地方政府和企业均表示,市场低迷正是调整的最好时机,“阵痛”是必须经历的,也是能够承受的。
大同市煤炭工业局副局长王兴说,一个15万吨的小煤矿投资少则数千万元,多则亿元以上,关闭阻力可想而知。大同市各县区耐心做工作,采取先易后难、多部门联合、驻矿监管等措施,关闭工作顺利推进。到今年5月最后一个关闭煤矿完成封井,他们一直担心的大的不稳定事件没有出现。
“这几年搞煤矿安全压力太大,越来越不好干了,小矿早晚都要被关掉,还不如早点退出来。况且政府采取了比较市场化的办法,煤矿的投资能评估成股份进入重组后的大矿,既不用担心出事故负责任,还能分红,大家还是能够接受的。”左云县一位煤矿老板说。
左云县委书记王伟国说,将小煤矿整合成现代化大矿,再到达产达效,大约需要两年左右,短期内的影响肯定不会小。但这无疑是一条正确的路子,原来全县最多时有500多座煤矿,目前证载产能为2300万吨,将来重组整合后只保留30多座煤矿,原煤产量将达到4500至5000万吨,比原来翻了一番。“困难是暂时的,我们坚信调整的‘冬天’过后,必将迎来转型的‘春天’。”王伟国说。
大量地方小煤矿关停,导致山西煤炭产量大幅下降。今年一季度,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量达到12980万吨,一举超过了多年的“煤老大”山西。面对“老大”位子的旁落,山西各级各部门表现得较为平静。接受采访的山西省相关领导表示,他们最担心的不是煤炭产量排第几,而是这些产量是不是高效、安全和清洁的。这一轮调整,山西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关键是利用需求下滑的形势“积聚”有利于转型的各种因素,实现“脱胎换骨”式的产业素质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安全保障水平的飞跃。
“心存长远之志,乃敢‘壮士断腕’,山西未必能做保增长的‘急先锋’,却有可能成为转型发展的‘好学生’。”张复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