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正确面对“负增长”
    2009-08-06    本报记者:丛峰 陈忠华 刘军    来源:经济参考报

   “探底”经济社会承受能力

    当前,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苦恼和难题就是,如何协调好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这包括:金融危机冲击之下,保增长与调结构哪个更重要?GDP增速大幅下滑对政治、经济、社会究竟会起到多大的影响?“负增长”或“低速增长”行不行?如今,这一系列的假设命题在山西都有了真实的试验和探索。
    据了解,在持续多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之后,今年一季度,山西GDP同比下降8.1%,是全国31个省(区、市)中惟一一个负增长的省份,也是该省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速度;上半年,山西GDP增速同比下降4.4%,仍为全国惟一的负增长地区,全省财政总收入同比下降2.6%;今年一季度,山西煤炭产量首次被内蒙古自治区超过,让出了保持多年的“煤老大”位置。
    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复明说,如果讲“保增长”有压力,没有哪个省市比山西更重。但是,山西人民没有被“-8%”吓倒,反而把这次危机当成一次“思想大解放”的生动实践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决进行产业结构改造、升级和调整。“‘负增长’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实现‘降速转型’;让出‘煤老大’位置也不可怕,关键是我们的产能会不会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张复明说。
    在全国最低增幅情况下实施“降速转型”,山西省在一定程度上还为其他地区“探底”了经济社会对增长速度放缓的承受力。据山西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山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8.4%,增幅同比仅回落了2.4个百分点。今年1至4月份,山西省属五个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综合平均售价达到每吨490元,还比去年同期吨煤价格提高了83元,增长20.53%,累计完成销售收入639亿元,同比增长11.12%,实现利润47亿元,同比增长33.62%。
    记者调研发现,“负增长”对当地干部群众发展信心、投资者收益预期、社会秩序的负面影响比较有限,大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关注程度不亚于对GDP增长的关注。地方政府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谋划、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许多干部认为山西仍有可能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速;煤炭、焦化、冶金等重点行业的投资者,比较多地关注调整对行业、企业的影响,希望抓住调整带来的新机遇;煤炭产区的部分受访群众对工资性收入下降、就业岗位减少和部分机械闲置,表示压力不小但还在承受范围之内,他们相信在政府的帮助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情况会慢慢好起来的。

    找准调整“切入口”

    在新一轮全球性的产业布局“洗牌”中,如何找准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切入口”,是当前许多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山西省从现有产业入手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给人以一定的启示。
    山西煤炭保有储量为2652多亿吨,居全国前列,工业占整个经济比重为60%以上,重工业比重高达95%,其中煤炭和与煤炭较密切的传统支柱产业占80%以上,全省财政收入的70%来源于煤、焦、电等产业。以煤为主的资源型产业,是山西当前最为突出的比较优势。有关专家指出,山西的调整不可能抛弃自己的资源禀赋和原有产业基础优势,另搞一套“空降产业”,那样将势必陷入“为调整而调整”的误区。
    吕梁市委书记聂春玉说,当前个别地方“为调整而调整”,没有找准调整的方向和“切入口”,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势。他认为,一是不能脱离经济规模实际乱搞转型发展。以吕梁市为例,2000年之前,全市只有5.2亿元的工业总产值,工业中的“老大”就是一家汾酒厂,转型基础不牢。到2008年末,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到1015亿元,形成了以煤炭、焦化和冶金为重点的工业体系,这才具备了转型的基础。
    其次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能把“转型”简单地理解为“转产”。比如说山西的煤多,是不是把煤压下,再去上一些非煤产业才算调整?这样的做法恰恰违背规律,要找准、抓住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转型使优势更加突出,目标是做大做强。如吕梁全市92.3%的国土面积是山区、半山区,且地处偏远,凭借这样的自然条件去引进高新技术产业、IT产业,不切实际,所以只有打好“资源牌”,这才使吕梁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明星”。

  相关稿件
· “负增长”比“被增长”让人信服 2009-08-05
· 工资可以负增长为企业道德减压 2009-08-05
· 山西成唯一上半年GDP负增长省份 2009-08-04
· 交行研究部:七月CPI同比仍将负增长 2009-08-04
· 别过度拔高山西GDP负增长的意义 2009-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