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万通集团董事长王军:民营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
记山东万通集团董事长、优秀退伍军人王军
    2009-02-23    作者:苏银成 卢军 高勇    来源:人民日报

  “我是一个没有什么特长的退伍兵,能有今天的发展,是部队给了我支点和力量,关心支持部队建设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民营石化企业,既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关注生态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洁净的环境。”
  ——王  军

  王军(右一)到“村企共建”木李村商议“小康村建设”事宜。杜剑 摄
  他自主创业,从500元起家到拥有数亿资产的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历经风雨;他富而思源,倾心公益,关爱困难群体,支援新农村建设,每年向社会捐献上百万元;他情注部队,接收安置企业军转干部和困难退伍士兵,竭诚营造复转军人“幸福家园”。
  他就是山东万通集团董事长、优秀退伍军人、一位用责任和真情书写人生华章的民营企业家王军。

军人本色,开启自主创业新天地

  1983年10月入伍,1985年底百万裁军,两年多的军旅生涯虽然短暂,但军人顽强拼搏、愈挫愈勇的“绿色基因”深深植入了王军的人生血脉。
  上世纪80年代末,出于偶然,王军发现常年生活在船上的渔民不缺鲜活海产品,却缺淡水和蔬菜。于是,他就从邻居家借来500元钱,尝试着做起了“以物换物”的交易。一年下来,他居然收入5万多元。5年下来,王军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2年,获悉国家将加快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他毅然转行干起了运输建筑沥青的生意。但接连发生的几起交通事故,几乎让他血本无归。濒临绝境的王军,凭着在部队培养的愈挫愈勇的劲头,历经6年风雨艰辛,创立了东营市最大的运输公司。
  1998年,国家实行能源产业多元化经营改革。王军以军人特有的魄力和睿智,融资500万元,兴办了万通石油化工厂。在一无技术、二无厂房的条件下,他与10多个工人吃住在废弃的窑厂里,靠沾满泥巴的双手,奋战100多天,成功安装起第一台15万吨的制青装置,创造了当年投资当年生产的奇迹,成为山东省民营投资炼油行业的“第一人”。

部队情结,营造复转军人“幸福家园”

  “我是一个没有什么特长的退伍兵,能有今天的发展,是部队给了我支点和力量,关心支持部队建设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创业成功的王军时刻不忘部队的培育之恩。
  公司成立之初,王军就宣布两项特殊招工政策:一是每年预留一些合适的岗位,专门安排下岗分流和生活困难的复转军人;二是与部队建立“成才于军营、回乡建新功”联系点,定期举办“军企两用人才”招聘会。万通公司先后招进23名企业下岗军转干部,安置近百名退伍兵。
  王军不仅吸收接纳复转军人,还竭诚为他们营造“受人尊重、实现价值”的环境,公司在局域网上开设“退伍老兵风采”专栏;每到建军节,都要举行“老兵茶话会”。退伍军人刘伟在一次茶话会上激动地说:“我们这些退伍老兵在万通工作,感受到的是心灵上的慰藉、精神上的愉悦和部队大家庭的温暖。”

老兵胸怀,诠释民营企业家的大爱

  多年来,王军始终以一个退伍老兵的炽热情怀回报社会,践行和谐新风。
  2003年,王军为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北一村筹措50万元,在东营市第一个设立“敬老基金”,每月向村65岁以上老人发放50元生活费;资助史口镇敬老院70万元, 将无依无靠的老人送进镇敬老院供养。
  2004年底,北一村500多村民联名请求王军回村挂职支部书记。在乡亲们欢迎的鞭炮声中,全票当选的王军开始了他的“兴村之路”:筹措80万元,整修村容村貌,使北一村告别了“有路行不通、有水进不来、有电灯不亮”的历史;打造屠宰业、白铁加工业等村办企业“品牌”,振兴村庄经济。与此同时,他又从公司拿出30万元,新建了“农村文化大院”,丰富村民文化生活。2007年,北一村人均收入由3年前的1100多元提高到4100多元。
  2008年3月,王军向史口镇党委政府递交了万通集团支援新农村建设计划:用3至5年时间帮扶7个贫困村。目前,公司与木李村、范家村等4个村庄已建立帮扶对子,在东营市率先走出了“以企促农、以工哺农”的新农村建设新路子。
  “作为民营石化企业,既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关注生态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洁净的环境。”王军常常这样说。2006年3月,公司投资上千万元的沥青脱蜡装置上马,王军提出同步兴建年24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有人认为建污水处理厂要耗资3000万元,还是等生产线投产后再说。可王军却坚持同步兴建。3个月后污水处理厂建成使用。当年底,万通公司被省环保局授予“环境友好企业”称号。

  相关稿件
· 卢文兵:用资本撬动传统行业 2009-02-20
· 叶湘武完全退出益佰制药管理层 2009-02-18
· 易纲讲话被误读 未来仍可能降息 2009-02-16
· 美国财长盖特纳“起跑”不稳 2009-02-16
· SEC执法部门主管因麦道夫案下台 2009-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