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的中美联合声明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中美之间的利益,远大于分歧,特别是在经济领域,更是表现出没有合作就没有各自未来的趋向。 过去的30年,尤其是最近10年,中、美各自取得的经济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合作基础之上的。中国经济增长,出口是主要的拉动力量,而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美国正是得益于从中国的大量进口,才能放开手脚,将资源集中于更富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上,从而引领美国和世界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同时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 如果没有这场百年一遇金融危机,中美之间的田园牧歌式的日子,还将继续下去,至少会持续若干年。危机对中美两国,都造成重大损失,从而让双方反省各自的经济战略。 中国的核心问题是消费严重不足,而储蓄率太高,美国人则是过度消费加上极低的储蓄率,这是造成世界经济不均衡的重要因素。中美之间的这种背反能持续多年,是因为各自尝到了甜头:中国靠出口,造就了大量就业机会,拉动了经济快速增长,同时积累起大量贸易顺差和美元资产外汇储备,美国则可以靠印制美元,靠借债,维持美国家庭的高消费。 不能否认,过去我们存在着一种追求贸易顺差和美元储备的毛病,甚至认为顺差越大,美元储备越多越好。金融危机后出口下降和美元贬值的双重压力,让这种偏见得以纠正。美国人过度消费的毛病,也在危机中充分暴露。 中国的问题是,必须将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第一经济拉动力量。这虽然已在各个层面上取得共识,但是,真正实现殊为不易。至少要在消除垄断、降低家庭税负、放松投资限制等方面做出实质性努力,而所有这些,无不触及重大利益调整。但是,改革30年的经验启示我们,在内部难以主动变革时,可以借助外部力量。美国等中国的主要出口国,特别是美国,主动减少从中国的进口,或者增加对中国的出口,这样釜底抽薪的办法,或许对中国的转型更有效。 美国也需要完成转型,即使不减少进口,也需要增加出口,以维持就业。 最近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有所增加,美方主动出牌,中方理所当然给予必要的回击。但是,必须看到,双方都采取了谨慎和克制的态度,由此观之,双边不会爆发贸易战,因为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而自由贸易是美国的基本信条。联合声明对此给予进一步明确:双方将“致力于共同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当然,美元的走势,令中国担心。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人,如果美元贬值,对中国的影响是最大的。但美国也不得不考虑,一旦美元过度贬值,中国必将减持美元资产,其他国家也将起而效之。那美国的国债还能卖给谁?美元是中美关系的一面镜子,中国的问题有一部分是美国人造成的,同时,无须讳言,美国的问题,有一部分也是中国给“惯出来的”。而“解铃还须系铃人”,双方继续采取配合的态度,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除了贸易,双方新的合作领域正在出现。 首先是全球气候合作。全球气候合作新框架能否达成,即将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能否取得实质性成果,完全看中美之间能否合作。美国原先的态度是,如果中国不减排,美国再怎么减,也是无济于事,而且美国为减排付出的代价将是惊人的大。现在,中美已经取得共识,就是共同采取措施,以便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功。中国已经承诺继续降低单位GDP能耗,并且致力于发展环保和新能源产业。 气候合作,不单是政治合作,也是经济合作。美国经济的增长,过去一直依靠新技术革命,现在,类似的机会又摆在美国人面前,美国新能源以及碳捕集和封存技术世界一流,可以通过输出技术获利,对节能技术有庞大的需求。美国的技术,加上中国的市场和制造力,当可为世界气候合作,为低碳经济,开辟出新的天地。 美国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曾创造了一个新单词:Chinamerica,即“中美国”,或曰“中美共同体”。笔者以为,这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噱头,世界上从来没有两个国家的经济,像今天的中国和美国这样互补,这样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是新技术革命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局。相互合作的人之间,不一定是没有矛盾的,相反,他们之间的矛盾是经常的;他们之间也不见得就是互相喜欢的,就如雇工和老板之间不见得相互喜欢一样,但是,他们深知,为了自身的利益,谁也离不开谁。贸易摩擦也好,货币政策冲突也罢,都只是末节,中美经济关系的主基调是合作,这个趋势已经形成,难以撼动。 奥巴马总统首先访问上海,也许昭示着一个道理:中美之间的关系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于中美之间的合作和未来,我们应该有充分的信心。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