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增长与CPI挂钩是否可行?随着去年第四季度以来CPI的持续高企,如何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保证居民实际收入正增长,成为公众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在中国经济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持续增长的同时,自己的生活水平却在下降,这是很多人在本轮通货膨胀中的感受。如果在经济处于衰退或者持续萧条期间,生活水平的下降还可以令人接受,那么在经济持续增长期间由于通货膨胀而产生的生活水平下降,则是典型的财富转移现象——物价的持续上涨无异于“对穷人征税”。
对于生活必需品开支占收入大部分的低收入群体而言,他们的购买力由于物价的上涨而下降;特别是对于恩格尔系数高——食品的开支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高的群体而言,由于粮食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远远高于CPI的涨幅,他们的购买力下降更多。城市的工薪阶层、外来务工人员、广大的农民都是通货膨胀的极大受害者。
既然政府已经把抑制通胀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和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那么通过采取一些方式给予受到通胀剥削最严重的群体以补贴,是相当必要的。但是采取何种方式的补贴,则需要再三思量。
我们认为,补贴应该坚持两个原则:第一,羊毛出在羊身上,既然通货膨胀是“对穷人征税”,补贴就应该由国家财政来承担,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进行,而不要试图把成本转嫁给企业或者其他群体。按照这个原则,强制性规定保持工资增长与CPI同步和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虽然能够起到补贴的效果,但是这属于典型的把通胀的成本转嫁给企业,并不可取;
第二,在进行补贴时,要优先考虑受通胀危害最大、剥削最深的群体。虽然中国有城乡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的差距,但是粮食和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在城乡都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农民和城市贫民是通胀特别是粮食和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最大受害者,他们应该优先获得补贴。但是必须注意到,范围再大的补贴也难以涵盖如此广大的群体,他们当中的相当部分并无工资性收入,所以与CPI挂钩和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方法对他们难有助益。只有真正把通胀降下来,特别是粮食和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降下来,对穷人的剥削才能大大减轻。
因此,我们认为,虽然应该通过补贴来减轻通胀的危害,但是给予补贴仅仅是抑制通货膨胀过程中的阶段性应急措施,并不能期望其效果有多大,更不能指望因为提供补贴就减轻了抑制通胀的压力和紧迫感。
问题的真正核心是尽快把通胀降下来,减少通胀对整个经济活动带来的诸多扭曲——持续的通胀不仅剥削穷人,还会对整个经济活动带来严重扭曲,最典型的就是负利率的存在扭曲了企业和居民的投资行为,进而使整个经济活动陷入“通货膨胀——投资过热——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怪圈之中而不能自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