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央行宣布取消贷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再度提速。不过,消息一出,也有不少观点认为这一举措较为温柔,并未触及预期当中的存款利率,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利率市场化进程,由贷款到存款,这一安排不仅是国际上的惯例,也符合当前稳健的改革步骤。从贷款到存款,还有一些路要走。 首先,监管层要做好充足的制度安排,如很早之前就呼吁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众所周知,利率市场化初期会对银行利润产生冲击。尤其是存款利率放开之后银行为争夺存款会提高利率,息差会进一步缩窄。目前上市银行净息差普遍在2%-3%之间,如果完全放开利率管制,息差肯定全面下浮到2%以下。结果便是一批中小银行会在竞争中倒下。为了确保改革不会在高速中出轨,就必须绑上安全带,存款保险制度起的就是这个作用。不仅如此,还要建立起有效的银行退出机制,从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进程来看,部分经营不善的银行倒闭是在所难免的。 建立起上述保护机制,没有一两年时间肯定是不行的。近日,原央行副行长吴晓灵也提到,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但预计今明两年都不会放开。那么可以预见,在今明两年时间,为利率市场化最后一步棋,监管层会步步为营,进行一系列的部署。 目前提的较多的是大额可转让存单,作为银行存款的替代品,可以在二级市场交易,形成市场化价格。不过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大额可转让存单的推出是建立在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将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开始可能只会针对同业推出大额可转让存单,随后才面向个人,并且期限上也将先推出五年甚至更长期限以上。 近期最有可能的措施应当还是将存款利率上限扩大至1.2倍。分阶段调高存款利率上浮空间,让银行逐渐适应市场化冲击。这种过渡不光是空间上的,还有期限上的。目前央行公布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有七档,贷款利率有五档。而国外央行通常采用单一期限基准利率,其他期限的利率参照单一基准利率来浮动的。例如,美国和日本央行仅仅制定隔夜的基准区间利率,欧洲则通过招标的方式制定期限为两周的基准利率。未来决策者肯定会简化存贷款基准利率期限档次,比如仅公布活期和一年期限的存款利率。银行在自主确定其它期限利率的同时,也是在摸索市场化定价方式。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也便建立起来。 决策层已经给利率市场化留出了时间和空间,那么从银行角度来看,需要做的准备就更多了。随着贷款利率的完全放开,银行已经开始有意提升中小客户的比重,这有利于提高议价权,缓解利息收入下降的冲击。不过银行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增加非利息收入,也就是增强中间业务的创新。这段时间里,监管也应当给银行中间业务更大的创新空间。 在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银行亟需探索更符合现代人需求的揽储策略,而非仅仅提高利率。P2P网贷公司、金融消费公司的大行其道,其实给银行看到了个人小额信贷业务的巨大需求,银行也就此纷纷推出了个人贷款平台。利率市场化给银行带来的变化,不仅是息差收入的减少,更深层次的是行业格局的变动。不同银行会针对自身情况发展优势业务,比如民生银行大力发展小微金融,平安银行打造互联网综合金融平台,兴业银行专注同业业务的创新。未来银行业的分化,才是利率市场化之后真正的看点。 利率市场化几乎必然会对银行业带来冲击,但却不应以削弱银行盈利为目的。利率市场化从根本上还是为了使金融更好服务于实业,通过市场力量来配置资金。所以在完成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就要兼顾各方利益,做好充足准备,分步骤地去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