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1996年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和境内外币存贷款利率已实现市场化。但在关键的存贷款利率方面,通过渐进放宽利率浮动区间,强化金融机构定价能力和机制建设,同时健全市场配套措施,遵循了审慎、渐进的改革路径。此次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后,所有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上、下限完全放开,贷款利率实现了完全“市场化”,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迈出标志性一步。 理论上说,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有利于强化金融机构竞争,促进其差异化、精细化经营,尤其对一些中小银行而言,可以通过更优惠的价格争取优质客户,这将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此外,贷款竞争加剧将鼓励银行发展议价能力高的业务,更多转向议价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一些前景好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将可能得到更多的信贷覆盖。这无疑会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但另一方面,央行数据显示,自2012年7月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后,目前只有少数企业(主要是央企和地方融资平台)能拿到低息贷款,大多数企业只能以高于基准利率获得贷款。在当前可贷资金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贷款利率整体处于高位,银行没有下调贷款利率的动机。因此,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短期内对多数企业融资成本下降不会构成明显利好。 贷款利率市场化后,中国利率市场化征程就只剩下存款利率市场化这一最后堡垒。贷款利率放开对绝大多数企业短期影响不大,更映射出其意义在贷款利率本身之外。在笔者看来,本次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其对利率市场化的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其对经济的实际影响。 有消息称,此次利率市场化政策原计划同时将存款利率浮动范围从目前的1.1倍放宽至1.2倍,但最后还是取消了。这表明央行在放宽存款利率管制上是非常谨慎的,反映出政府一贯的审慎态度。在金融机构本身存款定价精细化、科学化和成本、财务约束明显不足,金融机构还主要依靠存贷差盈利(2012年上市银行利息收入占银行总收入比例达80%),以及存款保险制度、金融市场退出机制等基础配套机制还未健全的情况下,为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存款利率仍存在管制的必要。 但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是存款利率市场化。只要存款利率没有进一步放开,对于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就不会构成真正挑战。 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利差收窄、盈利能力下降,迫使商业银行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但由于定价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未能很好跟进,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倒闭破产案例也屡见不鲜。汲取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倒闭的国际经验,减少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风险,中国银行业急需改变同质化、内部管理薄弱等问题,加快从单纯存贷款模式转向存贷款、市场交易、价值管理并重的新型经营模式,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增长格局。 出于资金成本和风险管理需要,存款利率市场化将倒逼商业银行加强存贷款的风险收益核算,那些成长性好、与经济转型升级一致的企业将能获得更多信贷资金支持,这将真正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真正发挥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最后的也是最难的。在稳妥渐进的改革基调下,可以预计,央行将逐步扩大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完善存款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逐步放宽存款利率上浮空间,在竞争中培养和增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水平和风险定价能力,同时建设完善各项基础制度,直至完全取消存款利率上限。期待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早日打通“最后一公里”,平稳实现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惊险一跳”。
唯如此,“资金”这一宝贵资源才能发挥最大的配置效用,这对中国银行业和实体企业,乃至中国经济都是实质性长期利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