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社会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正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这其中,公办养老院在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据媒体报道,一些本来应该为养老服务发挥“托底”功能的公办养老院,却出现了“逐富弃贫”的倾向,甚至变身为少数人的“特权院”。这不仅是一种典型的角色错位,也有违公办养老院的公平、济贫原则。 从性质和定位上来说,公办养老院由于享受国家的财政补助,是国家事业单位性质的保障机构,因此应该是一种典型的公益性机构。其服务带有鲜明的公共服务色彩,不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的目标。 然而,由于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公办养老院却打起自主经营、创收逐利的主意。于是,在养老服务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公办养老机构凭借政府的财政补助和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与民营养老机构展开了不公平的竞争。其结果,一方面公办养老院在整个养老服务市场中“一股独大”,使得社会养老机构供给严重不足。据统计,目前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养老床位314.9万张,床位数占老人总数比例仅为1.77%。而床位的紧张又为公办养老院趁机“寻租”创造了条件。于是,一些人为了挤进公办养老院,不惜托关系、走后门,使公办养老院成了部分特权阶层的养老天堂;那些无权无钱又急需养老的低收入群体,只能“望院兴叹”。另一方面,公办养老机构的强势对民办养老机构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民政部门的调查发现,与公办养老院的“红红火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大多数民办养老院都处于亏损状态,一些民办养老院的床位空置率常年达到30%以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公办养老院之所以演变成少数特权阶层独享服务的状况,核心问题就是其角色的错位。只有尽快使公办养老院回归满足社会基本养老需求的角色,坚决摒弃盲目追求“高端化”、“豪华化”的错误理念和不为“苍生”只为“特权”的服务信条,才能恢复公办养老院的本色。很显然,在当前很多老人、特别是低收入老人仍无法颐养天年的情况下,公办养老院最应该做的不是“锦上添花”,而应是“雪中送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