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正成为越来越迫切的时代课题。在一些城市,原本承担“托底”作用的公办养老院,正在自主经营中慢慢变味儿:条件优越的养老资源被“特权”老人争相占用,而普通老人却因挤不进大门晚景凄凉(据10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 所谓“托底”,就是优先接收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低保老人等弱势群体,为中低收入老人“雪中送炭”,这是公办养老院作为国家事业单位性质的保障机构的天职。然而在“特权”染指之下,公办养老院以低廉的“托底”价格接收“特权”老人,“托底”异化为“托富”,给富裕老人“锦上添花”,形成了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养老畸态,并诱使更多有钱有势的老人争夺“物美价廉”的优质公共养老资源。一些领着丰厚退休金的老人索性以此为家,把自家房子出租,再用租金中的一部分支付养老费用。富裕老人在赚钱,低收入老人则被“挤出”,马太效应在公办养老院的错位上又一次凸现。另外,公办养老院的高端化倾向,也成为吸引“特权”老人的因素之一。 公办养老院的不公,让一部分人占有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空间。社会福利事业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其目的是对初次分配拉大的贫富差距进行补充和修正,以扶危济困。然而公办养老院迎富拒贫,导致了社会福利享受对象的错位和再分配不公。低收入者本已承受了初次分配的“阵痛”,本应在二次分配中得到缓解,然而再分配依然不公,低收入群众“短痛”又加“长痛”,岂不更是雪上加霜?从这个层面考量,迎富拒贫的公办养老院不能不说是公益之痛。 这几年,养老就像升学、入园、看病一样,已经成为民生新热点。让公办养老院真正姓“公”,在“银发浪潮”汹涌而来的今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让公办养老院真正姓“公”,有两条路径。一是借鉴保障房理念,建设朴素实用的普惠型公办养老院,既能扩大“托底”容量,又能避免豪华设施“诱人占有”。倘若公办养老院建得像保障房一样,在满足老人养老需求的同时,又不过分奢华,那么对于“特权”老人的吸引力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二是公开透明,每一项公共政策的施行,都离不开监督的力量。公办养老院应通过网站公布轮候情况及入住人员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公平、公正。 豪华养老院该不该办,这不是问题,但这样的养老院不能由公共财政来办。养老机构可以豪华化,但有前提:必须完全市场化,即由社会资本来运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