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养老院难将成为继上学难、看病难、安居难之后又一严峻的社会问题,何必改变目前堪忧的态势?打破公办院以权分配的体制,让平民老人也有机会入住;兴办更多的公办院;除了这两点,还应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院。 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使“老有所养”正成为越来越迫切的时代课题。在一些城市,原本承担“托底”作用的公办养老院,正在自主经营中慢慢变味儿:条件优越的养老资源被“特权”老人争相占用,而普通老人却因挤不进大门晚景凄凉。 公办幼儿园只招公务员子女的冷酷扬言还在回响,又传出公办养老院为有身份的人所专享,特权似乎渗透了每一个方面。报道中介绍了两个特权注脚,一个是退休前曾是一名副处级干部的高伯,进了一家“小桥流水,绿树成林,一栋栋别墅屋舍俨然”的公办养老院,“为进这家养老院,我找朋友打了招呼”;一个是朱伯,也进了一家公办养老院,“要不是我让女婿找关系,哪能很快住进来,排队都要排到猴年马月!”业内人士坦言,住公办养老院已经变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要托关系、批条子。 按说,谁都会老去,谁都需要安享晚年,有身份的老人当然有权利入住公办院,问题是,有些身体硬朗的老人本不需要入住公办院,却把公办院当做度假村,而那些真正需要的却难以入住。比如,为给90岁高龄、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找到一个公办养老床位,广州市民李女士几乎跑遍了大半个城区,得到的答案却是:无论市属、区属都要排队。另有调查显示,在一些地方,老人要进公办院,“至少要等10年”。急需入住公办院的住不了,身体康健的退休官员却能“霸占”公办院,这种以身份来分配养老资格的做法,显然极大地背离了养老公平。 是谁把公办院变成了特权机构?首先是权力本身。虽退休但曾染指过权力的老人,他们有一定地位,或者有的老人虽然没有身份,但父以子贵、母以女贵,他们是权力链条的受益者;其次是势利的公办院负责人,他们看人下菜,以身份论需求。最后,是不合理的公办院体制。按说,公办院由公共财政供养,理应为全民普惠,而不是少数人所享,但正如一些机关幼儿园只面向公务员子女一样,公办院也沿袭不合理的体制逻辑,成为退休官员的后花园。 权威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78亿,约占总人口的13.26%。我国养老机构床位总数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6%,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可以预见的事实是,如果不着力兴办更多的养老院,养老院一床难求的局面将加剧,等我们这一代人垂垂老矣,体面养老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也许,入养老院难将成为继上学难、看病难、安居难之后又一严峻的社会问题,何必改变目前堪忧的态势?打破公办院以权分配的体制,让平民老人也有机会入住;兴办更多的公办院,公办院的特点是设施齐全,环境宜人,配套的医疗资源充足,关键是价格便宜,一名入住公办院的退休老人称,包括住宿、伙食、护理等费用在内的养老开销每月只有1300元,入住公办院几乎“零负担”。这样的养老院应该多多益善。除了这两点,还应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院,比如,在土地划拨、减免税、基本建设配套费的减免、水电费、水电气民用价格的优待等方面予以扶持。由于目前我国的养老护理人员奇缺,培养大量合格的专业护理人员也是迫在眉睫之事。 让每个阶层的老人都安度晚年,这是政府的责任,也测量着国家的人文指数和文明指数。而公办养老院异化成特权养老院,不仅伤害了那些急需入住的平民老人,也重创了社会文明和社会公平。减少特权、杜绝特权,社会才有公平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