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建设事关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它不仅是党和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也是全社会需要形成合力共同解决的大事。保障房不仅要价低,让一部分人通过努力可以买得起、租得起,还要城市管理者多一份人文关怀。” 最近,一些地方出现保障房建好后“有房交不出钥匙”的情况。西安市10个经适房项目共推出房源6895套,销售了3837套,剩余3058套,房源剩余占比44%。南京提供逾万套公租房,但几经动员,申请的只有300人。这种情况频繁发生,已非个案,耐人寻味。 去年以来,以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为标志,房改以来最大规模的民生实事工程拉开大幕。保障性安居工程是重要的民生建设工程,去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逾千亿元资金补助保障性住房建设,地方配套、银行贷款、公积金增值收益加土地出让金按一定比例提取,多渠道筹资约1.3万亿元左右。大规模保障房建设的全面铺开,既给“稳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又为民生实事谱写了新的篇章。 现在,大规模的保障房进入第一轮交付期,但在一些地方相继出现“有钥匙交不出”的情况。一边是保障房有房没人要,另一边却是中低收入群体的自住型需求仍然旺盛。多个城市的审计调查报告显示,出现这一匪夷所思的现象,症结无外乎几点,一是申请门槛高,有的省会城市把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标准设定在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030元,“光开收入证明就要让人跑断腿,甚至还要送礼”,苛刻的门槛和繁琐的手续把大量的“夹心层”拒之门外。南京市对承租公租房的条件是具有常住户口满5年,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700元,人均住房面积小于15平方米,几个条件缺一不可。 二是出于级差地租考虑,地方政府保障房的选址多在较偏地段,居民工作生活不便,导致“钥匙交不出”。笔者曾到一地级市参观保障房,因距离主城区30多里,历史上这里就叫“三十里铺”。结果房子建好了,交通不配套,城市公共交通与保障房建设没有协调好,导致路途太远,许多人宁可蜗居主城区旧房。低收入者在城里的房子虽然小,但可以摆个小摊、开个小店能讨生计,“哪怕搞个修自行车的铺子,也要有人气”。 门槛太高,路途太远、配套不够、审批复杂、户型不合理等多种因素,导致部分地区百姓望眼欲穿的保障房一登场即遭冷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积压滞销的保障房,让投入巨资的保障房不再徒劳无功,真正把惠民工程落到实处。保障房建设的“常州模式”曾引起全国关注,其下辖的县级市金坛市市长丁荣余认为,中国需要以保障房建设为开端,发起一场阶层融合行动,不能把低收入入人群全部赶往郊外,如果保障房小区成了贫民区,那将人为形成阶层封闭和壁垒,不利于社会和谐,甚至会加剧阶层对立和冲突。所以,该市的保障房不是建在市中心,就是建在公园旁。市里著名的华罗庚公园旁,新的商品房都按一定比例配建保障房。“如果简单化地把低收入人群赶离多年赖以生存的城市,会带来新的社会断裂,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这是让人欣慰的不与民争利的城市领导者,更是未雨绸缪的清醒的社会管理者必须要考虑的。 保障性住房建设事关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它不仅是党和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也是全社会需要形成合力共同解决的大事。保障房不仅要价低,让一部分人通过努力可以买得起、租得起,还要城市管理者多一份人文关怀。保障房作为各级政府最大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要真正把便民惠民利民放在首位,要真正从被保障对象的角度来精心选址,充分考虑他们的就业、生计、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一系列配套问题,而不是哪里的地便宜就在哪里建,真正用心、用情,才能使这项惠民工程真正发挥应有的效益,保障房交不出钥匙的尴尬才能得到切实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