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中国很少对消费者进行专业保护,所以发生了类似三聚氰胺这样的事情,是不是因为理论方面研究不够充分?
樊纲:经济学有很多理论涉及对多数人群体利益的保护,特别是在福利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里面。在经济利益上是什么关系,在法律上是什么性质,各国有很多的做法,应该是比较成熟的领域。中国在这个问题上不是缺乏改革精神,而是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要等待很多问题逐步逐步的暴露。西方的法制和监管的制度体系也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多年形成的。
比如说牛奶的问题,瑞士的监管会管到每头奶牛上,给每头奶牛编号,这是一个相当大的社会工程,需要逐步的发展。所以有些问题是改革问题,有些是发展问题,不是没有这方面的理论,可能是因为这方面的问题出的还不够。所以过去我们往往重视私人经济这样的基本问题,其实公共部门的行为、公共经济学的理论问题才是现在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包括现在的环保问题,全球变暖问题等等,正在逐步被大家重视。
问:如何保证投资者不是把钱投到投资性行业,而是投入到实体经济中,避免产业的空心化?
吴晓灵:我刚才讲到的几个工具,比如股本融资可以部分解决这一问题。如果中国现在有比较多的柜台市场,让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能够到柜台市场去用不公开发行的股票来募集资金,进行交易的话,大家就可以把钱投到这里来,这就让资本进入到了实体经济。在美国,资本市场中有诸如电子公告牌市场,纳斯达克的小型资本市场,纽交所市场等等,任何一个股份制的企业必定会对应着一个合法的融资渠道。但是在中国,由于在1998年关闭了所有的场外市场,现在只有公开上市一条路,于是一个企业从它诞生到上市这么漫长的过程没有股本融资的合法交易渠道。
再就是我刚才谈到的贷款市场。银行的贷款因为有存款贷款结算,所以商业银行贷款能创造货币。但是非银行金融机构,所谓的影子银行其实只能改变货币的存在形态,并不会创造新的货币,因而让金融公司来放贷款也可以让实体经济获得贷款的需求。不要把过多的贷款责任都压到银行身上,这样会有过多的货币的创造。我们现在应该给尊重市场的经济主体筹资的权利和投资的权利。
还有中国现在的一些税收,其实也是不利于实业发展的。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干实业了,因为费了半天劲干实业的所得还不如在家里炒股炒房挣钱多。中国现在应该理清自己的政策环境,让干实业的人而不是玩虚拟经济的人得到更好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