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应当被理解为“货币工具成本置换”。什么意思?春节之前,央行一般都会大量投放货币,节后再回收。这是“铁律”。今年投放货币的手段基本是通过央票到期实现的,也就是说,央行到期不对冲,或少对冲,从而实现货币投放。节后,当央行需要回笼货币的时候,却启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实现。
这实际是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置换央票的一种手段,两者不同的是:第一,发行央票回收货币对市场而言相对柔和,而上调法定存准率生硬得多;第二,在三次加息之后的背景下,两种货币工具的成本已经有了明显差异,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只有1.62%,而按照现在货币市场的利率,一年期央票发行利率至少3%,而且这个利率是不是可以支持3500亿元央票发行量,值得怀疑。
所以我认为,此次上调法定存准率的主要意图在于:节约货币政策执行的成本。按照两种货币政策工具1.5个百分点的利率差异评估,同样回收3500亿元货币,上调法定存准率一年将节约近50亿元的利息支出。
我们看到,法定存准率后,刚刚平伏的货币市场定盘利率再度上扬。这意味着,货币市场资金短期再度吃紧。如果央行减少央票回收力度,利率会逐渐回落。
如果央行不减少央票到期的对冲力度,继续大规模发行央票,那货币市场利率还将继续上升。为缓解银行内部的流动性短缺,央行势必再以加息应对,试图通过提高存款数量、减低贷款数量达到增加银行内部的流动性的目的。那势必引发法定存准率和利率之间的恶性循环,引发人民币汇率升值。
至于会不会达到抑制价格上涨的目的?我认为,中国一家的努力无效。相反,法定存准率、利率、汇率之间的联动上行,不仅不能抑制价格上涨,反而会加剧“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高达9.7%,人民币升值是否可以追上这个升幅?估计没有可能,相反大量产能会在人民币升值中被淘汰,企业(卖方)定价能力提高,从而刺激物价继续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