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报道称,由国管局牵头联合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等七个部门负责修订的新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基本会签完毕。该修订方案中规定:正部级官员用车排气量不高于2.5升、35万元,副部级官员不高于2.5升排气量、30万元,而一般公务用车则被限定在1.8升排气量及16万元以内。 凡是有关公车改革的消息总能引起公众关注,尽管每每失望居多。“正部级官员配车标准或降至35万元以内”的坊间消息,可信度究竟如何,显然是一个问题。前车之鉴是:当五年前就曾传出的“厅局级以下官员专车或全部取消”坊间消息在上个月再度传出之后,发改委马上就进行了“辟谣”。退一步,就算官员配车标准降低属实,也诚如业内人士所言,“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改革精神,基本还是维持原来的实际使用标准”——主要是考虑到汽车工业的不断进步和汽车价格的不断降低而已。像这种配车标准的重新修订,其实根本就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公车改革。 公车改革提出来二十多年,却一直被挂“空挡”。与国企改制百万工人下岗、教育改革大学学费猛涨等得到坚决贯彻的改革项目相比,公车改革无论改革难度还是负面影响原本都不在一个级别之上,却一哑火就是二十多年。根本的原因,也许只能归之于人性的弱点。 仅仅依靠权力自觉的公车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透明不公开。像现在这样,公众所能听到的永远只是一些捕风捉影的媒体报道,所能看到的永远只是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的模糊托辞,至于背后的阻力存在与利益博弈根本一无所知。假如公车改革是由全国人大来发起和推动,而不是只在政府内部独自进行,假如公车改革首先受到来自人大预算的强硬约束,而不是在政府预算中根本体现不出公车开支,假如公车改革方案同样需要征求公众意见,而不是只有坊间消息和政府辟谣,假如有关政府公车的详细现状和使用情况都必须向纳税人及时公开,而不是连公布公车数量都很敏感,也许,公车改革突围就不会像如今这样原地踏步二十多年而仍旧毫无头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