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北京究竟有多少公车?对于网民普遍存在的这个疑问,相关部门均表示“不便”或“无法单方披露”,并透露“这个问题很敏感”。(12月20日《新京报》) 对于北京“公车零增长”的治堵举措,网上一片叫好之声。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公车支出源自纳税人,要治理交通拥堵问题,需要“公车零增长”;倘若要进行车辆控制,恐怕也应首先控制公车。唯此,车辆控制才能名正言顺,控制私车才能得到公众支持。 遗憾的是,对于公车的数量,相关部门却纷纷表示“敏感”。问题是,没有公车数量的公开,“公车零增长”无疑很容易失去公众的监督。其他如公车私用等问题,恐怕就更难监督了。 上个月,国家发改委回复民革中央的提案称,该委正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此项工作加快推进。要进行公车改革,公开公车数量应是最为基本的前提。然而,公车数量却是敏感的,公车改革将如何进行? 民革中央认为的公车改革优化方案,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控制公车总量和配备,厅局级以下官员全部取消专车,只有公务用车;二是学习国外经验,电子监控所有公务用车,监控机构不受当地政府领导,直接向上级负责,网上公开查询记录;三是大规模用车社会化;四是对不配备专车的公务员按照一定标准实行适当交通补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公务员购买私车,私车公用……这些内容若能为发改委“吸收借鉴”,公车改革无疑大有可为;而要实现这些方案,公开信息与接受监督,无疑是必要的前提。 这些年,一些地方纷纷试点公车货币化,却鲜有成功案例。这表明:改革没有动力,便用货币化补贴来赎买,期待在一团和气之下实现改革,是不现实的。要想真正破除公车腐败,制约权力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一方面,要使政府预算与实际支出公开透明,接受纳税人的质询;另一方面,要使普通民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公车改革要想取得成效,无疑也需要社会介入。否则,公车改革恐怕真的难以给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