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获悉,国家发改委正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此项工作加快推进。(2010年11月22日《京华时报》) “公车猛于虎”。它是吞食公共财政资金的最大“耗子”。据有关资料统计,2005年以来,每年政府的支出以1000亿的速度在增长,整个行政支出的匡算是9000亿,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公车,公车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长。而且,最糟糕的是,大部分公务车名为公车,却变成了各级官员们的专车、私车,浪费巨大,据调查,一辆公务车每年的运行成本至少为6万元,有的高达10万元,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6%—12%,有些地方甚至更高。 然而,从1997年广东车改试点开始,公车改革已经走过12年,有的地方改革启动后很快搁浅,有的地方据说很有成效,但公众对其持续性并不乐观。 在今年两会上,有代表认为,公车改革其实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方案,只要人大代表尽了自己的责任,严格地制定每年政府的预算,就能解决这一问题。民革中央则在《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建议中,建议取消厅级以下专车。 从目前公车改革试点来看,模式趋同:一为公车货币化;二为公车集中管理;三为两者模式的结合。其结果是,有些地方的政府官员,既拿了公车补贴,但“公车私用”现象仍然还是那般模样。公车的费用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公车改革之所以成为“老大难”,关键的问题是公车改革总是行政单方面主导,而改革的对象又是行政官员自己,自己“改革”掉自己的切身利益,怎么可能改得成功。 今年3月,温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的条件。笔者认为,要顺利推进公车改革,应当引进两个概念,一是分离,二是公开。分离是指改革的推动者和改革对象相对分离,公车的管理权和使用权相对分离。前者分离可以由“自上而下”来解决,比如由国家发改委真正彻底地做出示范,然后由国家统一公车改革思路。后者分离可以制度由国家设计,执行交给地方。公开则是完全、彻底、长效的公车公示制度,指将公车使用状况置于制度监督、人大监督和公共监督之下。但愿国家发改委启动的试点,能为公车改革起着示范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