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第 19 期 2010.11.23■■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国家发改委正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此项工作加快推进。然而,公车改革现实阻力重重,最大的难题在于改革的决策者正是既得利益者。如何打破原有利益格局,解决体质上的冲突,成为破解公车改革困局的关键。
特权之下,公车改革推行艰难
 新闻回放
北京公车改革十年原地踏步
京华时报 2010-11-22
  自2000年酝酿启动公车改革试点以来,北京市的公车改革已经历了近10年的长跑。但是,试点非但未能换来车改的大规模推行,反而却有止步之嫌。
 人物专访
叶青:公车改革,必须承认现实阻力
京华时报 2010-11-22
  每年3月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公车改革已成为不能绕开的话题,每一次都引发广泛关注。热议的人群中,有一个人坚持得最久——他连续7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疾呼公车改革;他也最身体力行——调任副厅级官员当天,他“炒”了司机,婉拒单位专车,开始践行一个人的“叶氏车改”方案。他就是“全国公车成本最低的厅官”、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
 视 频

公车与公交

 微博评论
·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赵晓
    公务车改革的失败说明,凡是涉及减福利的,改革都非常神速——如国有企业改制带来的失业下岗和高收入者的收入申报制度,而凡是涉及削特权的,都进展得非常缓慢——如公车改革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凡是政府改别人的,都非常神速;凡是改政府的,都异常艰难!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改革。
· 财识网
    中国的公车,说得准确点,其实就是官车,只是区分了大官小官。中国究竟有多少公车?每年又新增多少公车,财政有多少钱用于庞大的公车开支?恐怕没多少人知道连政府自己都说不清楚,如同中国的公款吃喝开支,是一本永远也算不清的糊涂账。
· 网友“莫菲VT”
    革别人家的命容易,革自家的命难!
· 网友“收获杂志叶开”
    七年前的公车改革,我一同学是县里的官,改到手了十七万买了一辆花冠给老婆开,自己继续开单位里的本田雅阁公车。这就是改革。
· 网友“游云庭律师”
    现行体制下,所谓的打压房价,所谓的公车改革,因为缺乏监督,同时推行改革的人自己有利益在里面,都很难有进展。这次的改革估计也就是一阵风,过三个月,公车该私用还私用,房价该涨的还是不会跌。
· 网友“feiyefeiye”
  针对公车改革遭遇的难题,民革中央提出了控制公车总量、取消厅局级以下官员专车的建议,现实版的“与虎谋皮”,结果会是啥?谁猜错了,我给他一块钱。
蔡慎坤:公车改革为什么总是在“纸上谈兵”?
    中国公车改革喊了很久,媒体隔一阵子又拿出来炒一炒,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的公车越改越多了!公车改车为什么改不下去阻力重重?原因很简单,公车即官车,让官员自己来革自已的命,让官员不再享受官员的特权,这样的改革没有任何可能。[详细]
时言平:公车改革还需驶离特权车道
    此番公车改革固然考虑到了缩减公车数量、技术监控等诸多方面,但依旧未能触及根本。公车改革的根本还是要让权力驶往正常轨道,只有约束了特权,公车才不致沦为特权车。[详细]
陈一舟:公车改革不在“改”而在“革”
    公车改革不在“改”而在“革”——“改革”的思路和方案早已是共识,不缺制度缺落实,而要抓落实就真正要“革除”一些东西,治理公车须先从“治人”开始。将公车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从“权力”的手里剥离出来。[详细]
谁来遏制权力自肥
韩雷:用阳光财政来给公车改革上保险阀
    对于触动自己利益的改革,执行机构都会以部门利益为重,对改革进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式的变动,所以,只有自上而下进行强力推动,执行公开透明的阳光财政,建立起有效的全方位监督,才能有望改变这一畸形的体制。[详细]
刘畅:公车改革,重罚之下或无勇夫
   我们常听说,某人因超生而丢了工作,甚至遭受巨额罚款,暂且不论这项在特定时期、特殊情势下制定的政策是否应该做出一些与时俱进的改变,单就对政策的严格执行、严格执法而言,其实是很值得借鉴的。[详细]
吴玲:公车改革需要引进“分离”和“公开”
    要顺利推进公车改革,应当引进两个概念,一是分离,二是公开。分离是指改革的推动者和改革对象相对分离,公车的管理权和使用权相对分离。公开则是完全、彻底、长效的公车公示制度,指将公车使用状况置于制度监督、人大监督和公共监督之下。[详细]
王学文:公车改革需要上层“范本”
    在今天,推进改革需要基层经验,也需要上层“范本”,需要将自下而上的改革和自上而下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详细]
谨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丁永勋:公车改革关键在于能否少花钱
    公车改革未必有统一的模式,可以采用货币化补贴、公务用车社会化,也可以对公车进行集中统一管理,采用先进的跟踪监督手段。然而,最关键的,是通过预算监督和预算民主,从源头上扎紧政府的钱袋子。[详细]
谭浩俊:公车改革要防止权力另辟蹊径
    在公车改革后,一些权力部门的工作人员,纷纷把手伸向企业。因此,公车改革必须高度重视并预防负担转嫁的问题,防止权力另辟蹊径,由一种腐败变成另一种腐败的问题。[详细]
丁寅:公车改革的“方向盘”上应站满公众
    对比目前各地的公车改革,多以相关部门红头文件的形式进行,改革的决策者中,有政府官员,有专家学者,却唯独少了公车背后法理意义上的主人——社会公众。[详细]

经济参考网综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美编:张小洁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