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制造业大省的创新与产业升级 |
蒋泰维、张汉亚、刘海涛、谭跃、黄发静谈浙江转型 |
在浙江企业家中,一批投身新兴战略性产业或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人物正在引导更多浙商依靠科技实现转型升级。什么是浙商的创新精神?如何让源头创新成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城市和地区发展的新引擎?
2010年12月10日,在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杭州论坛上,浙江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以及往届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国家973计划物联网首席科学家刘海涛、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谭跃、温州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发静,就“企业家的创新使命”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同时更是对浙江这一传统制造业大省走上产业转型升级之路的拷问和鞭策。
创新很重要的环节是重视专利保护
“从浙江的实践来看,创新包含着丰富的一些内容。”在论坛上,蒋泰维举了一个LED半导体照明电筒的例子,这个电筒没有电池,只要手动即能发电照明,照明效果较好且可变色,减少了电池废弃物的污染,同时又大大地节约了能源,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效率。“生产这种电筒的企业可能谁也想不到,是制造黄酒的绍兴的古越龙山集团,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它的转型升级,这就是企业家本身理念的创新跟时代一起进步的体现。”
因此,创新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重视专利保护。张汉亚认为,我国这些年的较快发展很多都是用的模仿技术,很多企业费了十年、五年出了一个新的技术,但是产品出来以后造成了大量的仿冒,企业觉得亏本了,所以这两年国家特别强调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国家在“十二五”时期对企业创新提出了整个创新型国家,鼓励自主创新,同时在资金方面给予了更多支持,他希望,企业能够利用好国家政策,同时能够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更多成绩。
推动企业去应用知识产权
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曾说,经济学就像一场球赛,企业从业者是球员,要有好的裁判,球赛才能踢得精彩,这里说的就是制度的问题。谈到此,蒋泰维认为,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上,浙江省正致力于建立一个制度、两大体系、三大政策。这一个制度就是知识产权制度。如今,不光是土地、设备、厂房、现金是资本,知识也是资本,专利技术能够转化为资本,技术要素要参与股权和社会分配,所以浙江现在鼓励教授型的董事长,博导型的总经理,鼓励企业去创造知识产权,政府要保护知识产权,还要推动企业去应用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说到两大体系,第一就是建立健全科技投融资的体系。创新是要花钱的,虽然一些大的企业、一些成功的企业现在不缺钱,但是很多中小型的企业、刚起步的企业缺钱,所以除了政府的财政支持以外,要让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间能够得到银行的贷款,能够拿到风险投资,成功以后能够迅速的上市,取得更多的资金支持。第二大体系就是要确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等七大主体,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市场良性互动。
而关于“三大政策”,蒋泰维表示,第一个是财政政策,今年大数省市县三级财政一年投入科技经费一百来个亿,用于支持企业科技项目、科研开发,支持企业培养引进人才,支持企业建立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改善的科研实验条件,支持企业开发专利、购买专利,支持企业采购企业的首创自主创新的产品,政府采购。第二个是“税收政策”,一是对所有的企业研发投入150%抵扣应缴纳所得税额,当年抵扣不完的第二年抵扣;二是对高新技术企业15%征税,一般企业25%,这两项加起来政府让利给企业让利约100亿元。第三个是“金融政策”,企业科技投入的项目利用银行贷款,在科技厅立项则可获取贴息50%,再加上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全方位从金融上给企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