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10年打造兼容并蓄的新金融中心 |
沈文荣、夏斌、赵令欢、龚方雄、屠光绍谈上海转型 |
宏伟的蓝图已经展开,上海有什么样的机遇和优势要把握,又会有什么样的急流险滩需要跨越?前不久,在“2010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上海论坛上,CCTV年度人物代表沈文荣、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夏斌、联想控股有限公司的副总裁赵令欢、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龚方雄和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对这一话题共同进行了讨论。
聚集能量占据发展前沿
在最近一期的伦敦金融城“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指数”中,上海排名第六,创下这项指数发布四年来的位次新高。这也是继“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之后,国际权威的金融中心排行榜再次将上海列入全球前十。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认为,这样的排名表达了对上海的一种期待和愿望,这也是促进我们加快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动力,上海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金融的主体能否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决定了中国下一个三十年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一问题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肩负了很大的责任。
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把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比喻为硬件和软件的关系:“硬件很容易建造,计算机开始普及的时候,大家购买计算机只能玩游戏,而使用软件用来做财务管理是其普及之后的事情了,软件的发展才意味着计算机真正得到发展。同样道理,建桥、建公寓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要把制度、体系、环境和安定都做到位,才真正会有金融中心。而完善这些‘软件’,需要的时间会更长,任务也更艰巨。”
赵令欢指出,“我们这几年发展很快,投资量也很大,但是投资效益比起发达市场并不高,我们每一百块钱产生的GDP要投入一百一十多块钱才能产生,发达的市场是八十、九十块钱,这就反映了市场的效率,市场就是讲效率、配置和交换,这时候真的是需要发展金融、发展资本市场了。”
加强创新老上海的新崛起
“密集的金融创新,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来说,其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一个个单点的突破。每一个产品创新,背后都可能带动一个市场,一个金融产业,一批金融机构。在产品、市场、机构的集聚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正逐步形成网络效应。”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说。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关键之一是要实现政府优势向市场优势的转换。”屠光绍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在全力推进,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政府推动和政策优势不能最后转换成市场主体的力量,就难以长久,所以一定要发挥市场主体的创新作用。”
瞄准人民币定价中心目标
以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为契机“基本确立上海在全球的人民币资产交易、定价、清算中心地位”——这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崛起的路线图。
日前,上海抢先获得境外投资PE试点资格,外币将可直接兑换成人民币,参与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尽管首期额度有限,但对于中国资本项目开放进程而言,却是迈出了关键一步。”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张春教授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认为,中国要崛起,人民币肯定要走向国际化。“人民币要走向国际化,必然伴随着中国本土的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那就是上海。”
在中国资本市场迎来20周年之际,上海证券交易所日前发表2011-2020年战略规划,提出到2020年跻身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交易所之列;未来3年内大力推进国际板市场建设,并丰富包括跨境ETF在内的证券产品品种。
离目标任务还有10年。“10年的时间,既‘短’又‘长’——放在历史长河里,十年一瞬,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只争朝夕;而放眼长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在一朝一夕,需要长远的目标和规划,循序渐进。”屠光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