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堵方案一周时间的征集民意已于日前结束。据报道,相比征收拥堵费、提高停车费甚至限制非户籍购车等名目繁多针对私车的预备举措,“公车零增长”成为征求意见稿中有关公车的唯一承诺。但是,北京究竟有多少公车?对于网民普遍存在的这个疑问,相关部门均表示“不便”或“无法单方披露”,并透露“这个问题很敏感”。 缓解拥堵从公车做起,因为公车不带头,光治私车名不正言不顺,倘能管住公车,治堵效果必然立竿见影。为此,诚如有论者所言,治堵需要首先制定一个公车削减计划。“公车零增长”其实最多算是不再继续添堵,根本谈不上给力治堵。 然而,就算是“公车零增长”,那也得建立在公车信息透明的基础上。道理很简单,公开公车的数量和公车牌照等信息,公开每年的公车开支预算,才能方便民众监督,才能知道每年公车的数量是维持、减少还是增加了。连公车数量都不知道,所谓“公车零增长”岂不是空谈? 可是,北京多家政府部门却均表示不方便透露公车数量,原因是“这个问题很敏感”。暂且不去说纳税人的知情权,也不去说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定义务,只说说政府部门的治堵诚意。如果你只凭空做出一个“公车零增长”的承诺,却连公车数量都要当“国家机密”来保密,那哪里还有一丁点诚意呢?某种意义上,在公车继续享受特权的情况下,任何针对私车的治堵方案都将失去起码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各种各样的公车改革都喊了二十多年,公车数量仍一头雾水。今年4月份,北京市相关部门发文通报,目前该市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总量4.9万辆;而今年11月3日,央视披露北京公务用车已达70万辆,占本市机动车总量的近15%。两者公布的公车数量可谓天壤之别,其中除了统计口径的不同,是否也有那种“敏感”心态导致的数据修饰? 事实上,公车数量成谜绝不只是北京的特例,公众可能知道很多国外城市的公车数量(比如柏林市一共有92辆公车),但对国内城市的公车数量情况却基本一无所知(只知道全国公车开支每年大约三千亿)。包括很多搞公车改革的城市,纳税人除了事后知道“改革很成功”之外,也从未被告知过这座城市里有多少公车,财政预算亦从未列支公车开支的明细项目。 一座城市有多少公车,纳税人有权利知道,政府部门有义务公开。公车数量无关机密,藏着掖着,打的什么主意不说大家也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