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思想频道 >> 语录
银行揽存形同 另类“地下高利贷”
2010-07-22   作者:鲁宁/上海,财经专栏作家  来源:北京青年报
 
  银监会近日高调出手,严禁国内所有银行揽存行为,取缔各种揽存中介。
  一段时间以来,笔者不时会收到多家银行发来的揽存短信。所谓揽存,简单讲就是银行有针对性地瞄准部分储户,开出各种国家规定利息之外的吸储条件,利诱储户把存款从股市搬到银行,或从甲银行搬家到乙银行——若丙银行、丁银行吸储条件更优惠,则储户为利所诱,再将存款搬家,如此没完没了。
  揽存诱惑的确不小,正常利息之外,胆儿小或实力弱的银行,会根据储户存款搬家数量,赠送数额不等的各种代币卡;胆儿大的或实力强的银行,则干脆在正常利息之外直接另送现金。笔者碰到的最具诱惑力的揽存利诱是,百万元资金打入某银行存7天,直接用现金奖励储户3.78万元;若储户资金搬家放大至500万元,现金奖励比例更高;若一次搬家资金千万元,条件则更为优厚。众所周知,百万元资金存一年,正常年息也不过2万多元,对比揽存开出的利诱,手头有资金的个人或单位,谁能对此无动于衷?
  揽存破坏金融秩序,造成银行间恶性竞争,滋生金融风险,一向为中国银监会所坚决禁止,国外银监机构也是如此。但现实中,揽存现象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政企合一的中国人民银行被分拆为“工、农、中、建”四大国商行之后即开始冒头,之后逐年“兴盛”。无论是先前的央行还是后来的银监会,从未能真正禁绝过。90年代末期开始,随股份制银行及外资银行纷纷出世,通常情况下,每年年底都要爆发揽存大战。笔者曾碰到过一次年末揽存大战,银行开出的揽存条件是,百万资金存一年,除按一年期正常支付利息外,当场另付现金8万元。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伤害已经消解掉大半,揽存却从通常的“年底大战”发展到寻常间的“月度大战”,背后的成因非常耐人寻味。
  表面上,揽存越来越无所顾忌,与今年以来央行收紧流动性的一系列“温水煮青蛙”式调控举措有关。银行无利不起早,众银行敢于开出正常利息之外的揽存利诱,说明银行一定会以更高的放贷利率把高价揽存的存款放出去,而企业肯以比国家贷款利率高数倍的财务成本向银行借贷,又说明企业对资金渴求形同燃眉之急。
  揽存愈益放肆,还与众银行与银监会玩儿“老鼠戏猫”的无奈有关。为金融安全计,银监会规定银行“贷存比”不得突破75%。简单讲,银行每吸储百元,最高放贷额度是75元,剩余25元作为拨付金备用。现实是,没有哪家银行能坚守住“贷存比”安全底线。由于银监会对揽存的监管从年度递进至月度,众银行必须每月都把“贷存比”的账轧平,于是只好不惜成本月月揽存。这时候,储户视同放贷者,银行则形如借贷人,双方交易形如储户向银行倒放“地下高利贷”。放在社会层面,相当于国家对部分储户变相加息,制造新的社会不公。而且,资金的刚性需求,又催生揽存中介成为市场的又一个“灰色产业”。就事论事,银行此举乃违规操作,背后的困惑却是市场资金供给存在明显缺口。
  揽存演变为“月度现象”,一方面要求银监会加大监管力度;另一方面也说明,一刀切的利息政策很难适应市场资金的需求变化。资金市场动态而灵活,利率却很“僵硬”,后者对前者的不适应,必生怪象百态。
  强势打击揽存乃不得已而为之,但说实话,此举很难摆脱“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更有效的解决之道,还有赖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人民银行重申汇改整月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明显 2010-07-21
· 银行业将进一步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 2010-07-21
· 申银万国:2010年银行业中报前瞻 2010-07-19
· 国泰君安:看好银行业 重点推荐8股 2010-07-19
· "房贷理财"火爆 银行意在吸储 2010-07-19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田立:两大投行顶不上一条章鱼?·[思想频道]政策性金融 “配角”一样出彩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