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颠覆的是“冷战思维”
中国学者在反省此次世界金融危机,有大量文献见诸报纸杂志,但其中一些说法是可疑的。 实体经济虽然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但招致经济严重失衡,乃至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祸根则是反市场的垄断力量,只不过这种力量在市场中成长起来。如果说“华盛顿共识”是肯定自由市场的意义,那么,这个共识本身没有错。错在这个共识并不存在。华盛顿决策层的官员们嘴上说要维护市场经济,其实在行动上放任“金融大鳄”损害市场经济。 在世界金融危机中,中国似乎独善其身,甚至被看成是挽救世界经济颓势的希望。这个局面也不是中国专门和“华盛顿共识”对着干才换来的。我看相反,中国的稳定高速发展有两个最可宝贵的东西,一是中国坚持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使要素资源流动的自由程度大大增强。曾经最短缺的资本来自境外、国外,而最廉价的劳动力来自中国农村,二者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二是中国政府对有可能反市场的金融企业进行了比较有效的监管,使其运行大体能符合政府的公共目标。中国实行了有监管的市场经济,但这种监管不是要限制市场,而是要抑制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金融企业对市场竞争的干扰。 西方世界要反省的是“冷战思维”。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你和我是敌人,我的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你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那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也相互是敌人。你要搞市场监控,我就要搞自由市场。这就是经济决策中的“冷战思维”。其实,他们给了垄断企业或“金融大鳄”过多的自由,而把自由市场给毁了。 再往深处分析,我们的思维本身就常常在误导我们自己。所谓“人类思考时,上帝在发笑”。类似“主义”这种概念的使用,本来有一种方便思考的好处,但它也容易使我们偷懒,总是简单地拿“主义”的习惯定义去阉割生动的现实。这使我们一不小心就滑到极端的立场,成天打“主义”的口水仗。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的大部分变革目标在当今西方国家已经成为现实。在现实中,所谓“社会主义”,就是多一点平等,多一点政府干预;所谓“资本主义”,就是多一点效率,多一点自由市场。只有“冷战思维”才把二者对立起来。现实中的政治家只是在此二者的天平上稍有一点倾斜而已。上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政治家向着“社会主义”一头倾斜得多了一点,不少麻烦由此而来。其实,远比这两个“主义”对立的,是“军人社会”(或“部族社会”)和“市民社会”(或“市场社会”)之间的对立。令人遗憾的是,不仅经济学家无视这种对立,连政治学家也不去解释这种对立。“冷战思维”实在是贻害甚大!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邓小平先生的“猫论”。他是当代政坛上最少有的超越“冷战思维”的政治家。“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是最朴素、最实在的政治行动准则。与其说中国在挽救世界,不如说邓小平先生挽救了世界。 在中美关系问题上,我不大喜欢有人渲染的“阴谋论”,因为国家间的竞争自古如此,不必太计较别人的“阴谋”还是“阳谋”。但如果一定要说有“阴谋”的话,最可怕的是西方一些有话语权的人对市场经济的批评。如果我们听了他们的,放弃市场化改革,倒退到“计划经济”时代,岂不正中了别人的圈套?中国改革要坚持到胜利,千万不可落入“冷战思维”在无意中设下的圈套之中。 全世界负责任的政治家都应该记住,这次世界金融危机颠覆的是“冷战思维”。至少我希望如此。
|